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在这里种下歌声 王 俊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23 人已围观

2020年,我受聘担任新成立的坪山文化馆馆长。从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我就暗自下决心,要把原创这件事情,在坪山这块“一张白纸”的土壤上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2021年和2022年,两个秋季,在坪山金龟露营小镇的山谷里,有一种歌声回荡不息。坪山音乐创作营连续两届,分别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同吃、同住、同创、同唱,25首新歌整整齐齐、簇新而发,接受人们耳朵的检阅。

歌声一旦种下,就会在雨水中发芽,在阳光里拔节,在心灵的洗礼中壮大。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心是满足的。我们在一个偏僻的地方闭关而作,心怀理想,头枕溪流,耳沐山风,笑谈明月,对这块土地报之以歌。如果说深圳歌声有三千尺,我们又为其增高一米。

我在很多场合都坚持认为:原创音乐,是深圳这座传奇之城胸前最闪亮的一枚徽章。四十年歌声未辍,名贯大江南北。论影响力和成就,深圳其他艺术门类都难与音乐比肩。

然而,不必鸵鸟埋头的事实是,近5—10年,深圳原创音乐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生态养护,不乏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导致后继乏力,多少年没出过有全国影响的新人大作了?

我至今记得2009年4月,我和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的陈圆圆女士执笔起草“深圳音乐工程十年规划”时的那些心潮澎湃的日子,那是一个涉及原创音乐全产业链条的完整规划。那时我们对深圳音乐的未来充满了阳光般的热望,憧憬着有朝一日这座城市歌声满天。

如今陈圆圆女士已经故去10年,她所盼望的那一天仍然有些遥远。我们的城市对“原创”力量的珍贵性认知匮乏,导致了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和实质举措波动起伏,音乐人对环境改善的可感知度有限,直接导致了自发创作的原创冲动萎缩,生存状况日渐逼仄,体现在明面上,就是“深圳之声”的金字招牌渐趋黯然。

无原创,不文化。在这座城市里,大小明星如鲫过江,喧嚣堂会轰轰烈烈,如果没有属于自己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声音,那都是过眼烟云。

正是因为深知原创之珍贵,我们才在偏处一隅的坪山创立了坪山音乐创作营。为的就是让那些光芒未敛的唱作人们,能够暂时地抛开生存焦虑,在明月清风的山间濯洗初心,为自己而歌,为土地而作,为时代而唱,为这座城市找回那失传已久的感动。

我当然知道,面对着周围强大的功利惯性,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坪山文化馆是个小馆,杠杆有限,我们甚至没有能力把这些无比优秀的作品录制为成品。然而,能量有限,声量无限。只要我们以杜鹃泣血的精神,把创作营一年接一年地办下去,让好歌一茬接一茬地破土而出,“在这里种下歌声”就不会是一句空话。这座城市终将证明,我们歌声里的倔强。

这就是我耳朵里的深圳。每个时间跨度里的深圳音乐,既承接了前行者留下的精神“锦囊”,又为后来人保存了音乐的火种。深圳在发声,中国在倾听。这些赤诚的声音,必将与时代的心声形成美妙的共振。

我越来越深知,我在做一件对的事情。我只愿朝着光亮的地方,蒙眼狂奔。

(本篇此前未发表过)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