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我耳朵里的深圳 王 俊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23 人已围观
我很幸运,由于从小喜欢音乐,成年后又恰好从事了跟音乐有关的职业,从而得以从声音的角度切入我爱的这座城—深圳。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从未间断与深圳音乐千丝万缕的勾连,用手中的笔,不仅参与创作,也认真地记录在这座城市上空飘过的歌声,亲身见证了深圳的音乐骄子们如何从这里唱响中国乐坛,又如何用他们的歌声在这块热土上洒下彩色的音符。
我的耳朵,曾经为这座城市的脉动见证。在密切关注深圳音乐的这些年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这里震荡着一个强大的声场,无数活泼灵动的音乐形态在这里摇曳生姿。来自深圳的歌声,实际上推动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起伏跌宕的进程,映射着一座东方新城拔节生长的声音。
细数歌声的年轮
1998年7月,我大学毕业。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北京辗转来到深圳,进入深圳电台做一名广播记者。
当我的领导问我想“跑”什么线的时候,我脱口而出就是“音乐”。部门主任当时还有点诧异,因为音乐乃至文化这条采访线,由于过于“清淡”,其他记者都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但我来到深圳,进入电台,为的就是通过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离音乐近些,更近些。于是,从那一刻起,我背起当时沉重如砖头的磁带录音采访机,就这样进入了深圳音乐的年轮。从音乐记者、音乐公司CEO、音协主席、歌词作者到文化馆馆长,我从来没有与音乐脱离干系。
刚刚开始写音乐的时候,注定要面对一种无力感。因为声音的无形性,决定了它无法像文学、雕塑、绘画、书法那样,为后世留下可以触摸或感知的有形载体。事实上,在人类所有的精神遗产中,音乐是最难延续流传的。所以,录音手段出现之前的那几千年的音乐,我们只能通过类似《琵琶行》那样的介质来不靠谱地揣摩它们本来的样子。谬之千里自然难免。
如今,音乐本体的记录虽已非难事,然而,蕴藏在音乐背后的那些故事、情感、气息和种种外延,依然是那样难以尽录。许多留在我们耳边的音乐,在岁月的磨砺之后都失去了细节和注解,附着在音乐身上的信息在一遍又一遍的“转录”后不断衰减,使那些声音与孕育它的生活、土壤和感情断裂开来。
我在深圳采访的第一位本土音乐人,就是作曲家张平老师。张老师当时在市文化馆工作,人很瘦削,其貌不扬。但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他是深圳音乐早期历史的最权威见证者和亲历者。张平和其兄张钢,是著名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作曲者张敬安先生的一双儿子。早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哥俩就来到深圳,介入了深圳原创音乐萌芽阶段的发轫。
那时,在深圳经济特区西北部的西丽湖度假村,每到节假日,就有一些港商在那里的湖边搭起帐篷,举办当时在香港非常流行的“音乐茶座”。张平由于弹得一手好键盘,成为伴奏乐队的重要一员。乐队的歌手中,有后来由于《血染的风采》和《让世界充满爱》而走红的著名歌星王虹。
在张平翻箱倒柜给我找出的照片中,我看到了他们这几位深圳早期音乐奠基人在西丽湖的合影。张平指给我看:“这是周峰、陈汝佳,这是王虹、戴军……”深圳音乐的滥觞,被他细细讲来,让人不禁感慨。后来,我陆续采访了李盾、陈立等很多当年的见证者,我们在歌声中回望,到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旋律中,细数这座城市的青春——
上世纪80年代的罗湖桥头,返乡探亲的港澳同胞手中拎着的三洋录音机,为这块最接近“外面的世界”的土地带来了最早的流行之声。在竹园宾馆茶座、香江凯旋门歌舞厅等当代中国最早的娱乐场所中,响起了电吉他、爵士鼓和内地听众闻所未闻的奔放歌声。
可以说,深圳这座传奇之城的每一段历史,无不有一段与之相配的歌声来佐证。人们在《夜色阑珊》中品味那改革初期美好的憧憬,在《春天的故事》里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激情;听着《丁香花》的倾诉,体会那份清新的感动;和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人们将欢乐簇拥。
我常常问这些历史的亲历者,深圳究竟“何德何能”,能够集聚起这样一个澎湃的声场?在这块被视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土地上,曾经蔓延过怎样的音乐风景?后来的很多年,我都抱着这份疑惑,细心倾听这座城市里涌动过的声韵。
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到《又见西柏坡》《走向复兴》,每到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时刻,总有来自深圳的歌声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的重要印迹。从音乐剧《白蛇传》《卖火柴的小女孩》到《蝶》《酒干倘卖无》,许多崭新的音乐品种在深圳热土上生根发芽。
从80年代的黄格选、戴军、陈明、周峰,到新世纪的周笔畅、陈楚生、唐磊、姚贝娜、凤凰传奇,深圳为中国流行乐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生力军,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从蒋开儒、王佑贵、姚峰,到唐跃生、田地、何沐阳,深圳让这些一流的词曲作家焕发了他们艺术的“第二春”。
作为一名音乐的记录者,我开始和那些亲历过歌声历史的人们对谈,因为我深知,我脚下的这座城市,正处在一个介于铭记和遗忘之间的时光节点—过去的迅速隐去,未来的如潮而至。我担心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更替,会让那些美好的声音细节以一种我们不曾察觉的方式流失。所以,我开始尝试回到那些歌声飞起的源头,用自己的寻访和记述,为那些过往的声音留下它们应有的刻度。
我深知这种尝试的有限性。毕竟,文字永远无法还原声音本身的那种在场感和冲击力。对于作为成品的那些音乐作品是怎样地美好、怎样地动听、怎样地渗透人心,我放弃了描述的努力。我只把自己的工作重点移向那些歌声背后的人,我想知道,在他们难抑喉嗓、开口歌唱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灵冲动,被卷进了怎样的人生故事,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动情地释放自己的声音?
我的耳朵,曾经为这座城市的脉动见证。在密切关注深圳音乐的这些年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这里震荡着一个强大的声场,无数活泼灵动的音乐形态在这里摇曳生姿。来自深圳的歌声,实际上推动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起伏跌宕的进程,映射着一座东方新城拔节生长的声音。
细数歌声的年轮
1998年7月,我大学毕业。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北京辗转来到深圳,进入深圳电台做一名广播记者。
当我的领导问我想“跑”什么线的时候,我脱口而出就是“音乐”。部门主任当时还有点诧异,因为音乐乃至文化这条采访线,由于过于“清淡”,其他记者都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但我来到深圳,进入电台,为的就是通过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离音乐近些,更近些。于是,从那一刻起,我背起当时沉重如砖头的磁带录音采访机,就这样进入了深圳音乐的年轮。从音乐记者、音乐公司CEO、音协主席、歌词作者到文化馆馆长,我从来没有与音乐脱离干系。
刚刚开始写音乐的时候,注定要面对一种无力感。因为声音的无形性,决定了它无法像文学、雕塑、绘画、书法那样,为后世留下可以触摸或感知的有形载体。事实上,在人类所有的精神遗产中,音乐是最难延续流传的。所以,录音手段出现之前的那几千年的音乐,我们只能通过类似《琵琶行》那样的介质来不靠谱地揣摩它们本来的样子。谬之千里自然难免。
如今,音乐本体的记录虽已非难事,然而,蕴藏在音乐背后的那些故事、情感、气息和种种外延,依然是那样难以尽录。许多留在我们耳边的音乐,在岁月的磨砺之后都失去了细节和注解,附着在音乐身上的信息在一遍又一遍的“转录”后不断衰减,使那些声音与孕育它的生活、土壤和感情断裂开来。
我在深圳采访的第一位本土音乐人,就是作曲家张平老师。张老师当时在市文化馆工作,人很瘦削,其貌不扬。但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他是深圳音乐早期历史的最权威见证者和亲历者。张平和其兄张钢,是著名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作曲者张敬安先生的一双儿子。早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哥俩就来到深圳,介入了深圳原创音乐萌芽阶段的发轫。
那时,在深圳经济特区西北部的西丽湖度假村,每到节假日,就有一些港商在那里的湖边搭起帐篷,举办当时在香港非常流行的“音乐茶座”。张平由于弹得一手好键盘,成为伴奏乐队的重要一员。乐队的歌手中,有后来由于《血染的风采》和《让世界充满爱》而走红的著名歌星王虹。
在张平翻箱倒柜给我找出的照片中,我看到了他们这几位深圳早期音乐奠基人在西丽湖的合影。张平指给我看:“这是周峰、陈汝佳,这是王虹、戴军……”深圳音乐的滥觞,被他细细讲来,让人不禁感慨。后来,我陆续采访了李盾、陈立等很多当年的见证者,我们在歌声中回望,到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旋律中,细数这座城市的青春——
上世纪80年代的罗湖桥头,返乡探亲的港澳同胞手中拎着的三洋录音机,为这块最接近“外面的世界”的土地带来了最早的流行之声。在竹园宾馆茶座、香江凯旋门歌舞厅等当代中国最早的娱乐场所中,响起了电吉他、爵士鼓和内地听众闻所未闻的奔放歌声。
可以说,深圳这座传奇之城的每一段历史,无不有一段与之相配的歌声来佐证。人们在《夜色阑珊》中品味那改革初期美好的憧憬,在《春天的故事》里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激情;听着《丁香花》的倾诉,体会那份清新的感动;和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人们将欢乐簇拥。
我常常问这些历史的亲历者,深圳究竟“何德何能”,能够集聚起这样一个澎湃的声场?在这块被视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土地上,曾经蔓延过怎样的音乐风景?后来的很多年,我都抱着这份疑惑,细心倾听这座城市里涌动过的声韵。
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到《又见西柏坡》《走向复兴》,每到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时刻,总有来自深圳的歌声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的重要印迹。从音乐剧《白蛇传》《卖火柴的小女孩》到《蝶》《酒干倘卖无》,许多崭新的音乐品种在深圳热土上生根发芽。
从80年代的黄格选、戴军、陈明、周峰,到新世纪的周笔畅、陈楚生、唐磊、姚贝娜、凤凰传奇,深圳为中国流行乐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生力军,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从蒋开儒、王佑贵、姚峰,到唐跃生、田地、何沐阳,深圳让这些一流的词曲作家焕发了他们艺术的“第二春”。
作为一名音乐的记录者,我开始和那些亲历过歌声历史的人们对谈,因为我深知,我脚下的这座城市,正处在一个介于铭记和遗忘之间的时光节点—过去的迅速隐去,未来的如潮而至。我担心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更替,会让那些美好的声音细节以一种我们不曾察觉的方式流失。所以,我开始尝试回到那些歌声飞起的源头,用自己的寻访和记述,为那些过往的声音留下它们应有的刻度。
我深知这种尝试的有限性。毕竟,文字永远无法还原声音本身的那种在场感和冲击力。对于作为成品的那些音乐作品是怎样地美好、怎样地动听、怎样地渗透人心,我放弃了描述的努力。我只把自己的工作重点移向那些歌声背后的人,我想知道,在他们难抑喉嗓、开口歌唱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灵冲动,被卷进了怎样的人生故事,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动情地释放自己的声音?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不解之缘 谢 宏
下一篇:聆听中感受城市脉动 王 俊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