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发展”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10-10 人已围观

深圳发展银行的前身,是21家坏账很多的农村信用社。1987年3月,深圳市委决定把它们整合起来,成立一家能为特区金融服务的股份制银行。一开始叫深圳信用合作银行。银行二把手王健回忆:“第三次去北京,没有等我说什么,陈慕华行长就说,这名字不好,特区要发展,你们就叫深圳发展银行吧。”
 
徐明天在《春天的故事》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年有位记者去采访这家新成立的银行,在蔡屋围新十坊一号一座不显眼的6层小楼上下转了半天没有找到,只好亮起嗓子喊一个熟人的名字,由他带领走进一间没有任何装修的拥挤的小屋,这里就是银行筹备组的办公室。
 
1987年5月10日,深圳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20元,计划发行79.5万股,实际卖出不到一半。
 
深圳街头包括菜市场都出现出售“深发展”股票的摊点,50或100股一张券,每张券1000或2000元。只有沙头角那边股票卖得不错,而且多半是农民买的,他们跟香港的亲戚联系密切,认为股票是好东西。恰恰是在高学历、懂得经济知识的人群中,推销股票成了比较困难的任务。他们认为如果企业倒闭,股票可就成了一张废纸。一些单位要求党员作贡献,甚至对买股票的员工给予补贴。有的则把奖金及部分工资改为发股票。
 
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深发展”股票翻了几千倍。当年的100股券价值近千万。
 
沙头角的李老伯,没有买当时的原始股,两年后,花546元买了拆分后的“深发展”,随后搬去了香港。20年过去,在箱底翻出了这几张发黄的股票,拿到银行去问,连营业部负责人都没见过这种样子的股票。总行派人陪着李老伯查找到证券登记原始资料,确认股票有效。当天下午,李老伯还取回了“深发展”历年股息共计7800多元,而经过送股、转增股,李老伯手中的546股已扩容到8000多股,按当日股价,市值已经超过24万元。
 
王健回忆:
 
“深发展”创立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在张五常先生陪同下,前来深圳发展银行考察。
 
弗里德曼很平易近人,但问起问题来咄咄逼人,他并不绕弯子,一上来就提出一堆问题,问得我们瞠目结舌。有没有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合同法、交易法?有没有监察机关?如何公平公正公开交易?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有。
 
他看我们很尴尬,他也明白中国当时的情况,然后婉转地说:“社会主义搞股份制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不容易。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股票市场就会无章可循,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就收不回了。”又说,“你们的股票印得很漂亮,但更像钞票,不像股票。”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营业,“深发展”股票是新中国第一只上市的金融股票。
 
王健说,谁是中国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至今很多人仍在争论这个问题。应该说,“深发展”才是真正的第一只。在此之前,飞乐音响和“深宝安”也都发行了“股票”,但是这种“股票”既保本,又保息,还分红,还可以退股,这算哪门子“股票”?甚至连企业债券都不是。而“深发展”不保本不保息,真正回到了“股票”的原有概念上。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