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开往南方的列车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2 人已围观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还有三个深层次原因促使邓小平在1984年的早春,踏上开往南方的列车,亲自到经济特区“走一走,看一看”。
 
第一个深层次原因,到2000年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这是党的十二大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邓小平对此看得很重。
 
1983年春季,他就翻两番问题专门视察了江、浙、沪等地,证实了这些地方没问题。回到北京后,他提出各地都要有具体落实规划,沿海地区要比内地多翻一些,这样全国才能拉平。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3月2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最近香港有个报道,说广东的速度放慢了,是什么原因?我们有些同志对开放政策仍是有顾虑的,也要加以注意。
 
在1983年6月30日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谈到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时,邓小平指出:搞得不好,有可能改变十二大的决议。那就严重了!这不但在国内是个政治问题,在国际上也是个大的政治问题。
 
邓小平提出,在当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速度要快,就要借外债,就要充分利用外资。而特区恰恰是利用外资的窗口。所以,邓小平急于亲自调研广东实现翻番的条件,看看经济特区利用外资能不能为全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模式和经验。
 
第二个深层次原因,与解决香港问题的政治需要有关。
 
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会谈共举行22次,最终形成了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3个附件。邓小平视察特区正是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期间。邓小平设计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路径是创造性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怎么让香港同胞相信这个“五十年不变”?答案其实很简单: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一河之隔的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接近香港,并能保持长期的繁荣和稳定,就是最简单明了的一颗定心丸。
 
邓小平此行直奔深圳“摸底”,显然与正在谈判中的香港问题解决方案息息相关。
 
第三个深层次原因来自邓小平深思熟虑后急于付诸实践的另一个世纪大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会见前来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他最后指出:“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
 
邓小平1984年南方视察时,对深圳表达出来的强烈兴趣,多少有现场掂量一下这个吸收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小范围、小地区”,到底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多少能量的深层考虑。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