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一眼入脑,一见倾心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2 人已围观

1984年1月24日下午3时许,深圳迎宾馆6号楼2楼会议室。广东省和深圳市的一众负责同志团团围坐在一脸严肃的邓小平和随行的杨尚昆、王震等中央领导同志旁边,屏息静气,期盼着听到从老人家嘴里说出的勉励或赞许之词。
 
时任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逐一介绍市委班子成员后,接着就简要地向邓小平汇报了深圳试办经济特区以来在引进外资、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成绩。最后,他说:“办特区是您老人家倡议的,是党中央的决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来看看,好让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持。”
 
梁湘这一番话,“引导”邓小平开口定调的意图一目了然。与会众人热切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邓小平。
 
邓小平之前在听梁湘汇报时还偶尔插话、提问,比如听梁湘汇报说经济特区缺乏专业人才时,他立即指出:深圳要办一所大学。这所大学要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用西方科学与管理的办法来办。教员请外国学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长。而此刻他却十分严肃地端坐着,不说话。
 
会场一片肃静。
 
梁湘再次恳切地说:“请小平同志给我们作指示。”
 
邓小平平淡地接话道:“我这次来,主要是看。要讲呢,我回北京再讲。”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你们讲,我听,都装进脑子里头了。”
 
说完,会议冷场了好几分钟。梁湘用目光征询了中央和省委其他领导的意见后,宣布会议结束。
 
下午4时10分,邓小平一行乘车一路察看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情况,然后登上当时刚建好的深圳市区制高点、22层的国际商业大厦顶楼天台俯瞰深圳市容。邓小平靠近半人多高的天台围墙,从各个方向眺望正在节节生长的罗湖新城,似乎是在以眼前实打实的建设场景一一验证之前梁湘在会议室里听到的抽象数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年多,工业总产值从6000万元增长到7亿多元,财政收入从2000万元增长到3亿多元;开建了55条总长85公里的大马路,60多座18层以上的大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边境、社会比较稳定……他若有所思,看得很久,看得很细。早春料峭,时近黄昏的天台上凛风劲吹、寒气逼人,陪同人员几次要给他披上大衣,都被一直伫立远眺的邓小平一一推开。
 
他指着西北角马路对面的一幢被脚手架和安全网包裹着的建筑工地问梁湘,那幢楼要建多少层?得到的回答是,那幢楼叫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顶部设有旋转观光圆形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工程。
 
他收回目光,说了一句:“我都看清楚啦。”
 
25日上午10时,邓小平一行来到深圳河畔的渔民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家里做客。吴柏森向邓小平汇报说,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地处深圳河与布吉河交汇处有名的“外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有利地理条件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热潮,渔民村靠水吃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组建船队车队为建设工地运送沙石砖料,引进港资开办“三来一补”企业。1979年人均收入达1900多元,居全省农村之冠。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1982年,村里还为村民们统一筹建了新住宅,33栋米色别墅式两层小洋楼拔地而起。每栋面积180多平方米。村里当时流行的“三大件”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全村家家都有。吴柏森还自豪地亮了家底:“今年我家每人月收入超过500元。”坐在邓小平旁边的女儿邓榕怕听力不好的父亲听不清,大声说道:“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哪。”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