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国家战略从来不是儿戏。粤港澳大湾区在2017年成形、2019年正式诞生,是历史和现实、竞争和合作、中国和世界在这片拥有特殊地形、地缘的土地上共振的结果。
 
早在1990年代初期,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就提出了“香港湾区”概念,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湾区建设构想。后来,一批较早研究粤港澳问题的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珠港澳湾区”“环珠江口湾区”等概念,相关讨论不断深入。
 
而在官方文件中,直到2005年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才正式出现“湾区”概念。2008年,有关粤港澳合作发展的宏观政策摆上台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珠三角九市与港澳两地的紧密合作纳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的愿景。
 
但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被视为“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经济灾难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正在走上全球化道路的内地深受冲击,和世界经济之间根本没有“防火墙”的港澳地区,特别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地区,更是遭受重创:8月至10月短短三个月内,香港恒生指数从21000点暴跌至10676点,状似雪崩,几近腰斩;香港楼价大跌,经济萎靡,第四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一下子衰退2.5%,如银河直下三千尺,全港震动,恐慌情绪迅速蔓延。2008年9月24日拍摄的一张老照片显示,香港东亚银行一家分行的门前,争先恐后提取现金的港人沿着拥挤的街巷排队,根本看不到队尾在哪里。
 
香港危难之际,中央政府再次果断出手,当年12月及时推出支持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14项政策措施。2009年1月,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总额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用真金白银为香港提供金融市场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机油”:流动性。
 
在祖国的全力支持下,2009年3月香港恒生指数止跌,5个月后收复20000点关口。
 
2008年金融危机撼动全球,给香港这个世界级自由港造成的冲击,远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深重,几乎全身上下都是伤口。
 
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香港屏息休养。与此同时,中央政府果断注资4万亿元人民币、带动地方30万亿元刺激经济,救内地,救香港,救这个惶惶不安的世界。
 
2015年,在“一国两制”实践成果丰硕,港澳地区与内地之间的历史“疤痕”基本脱落、“机制融合”水乳交融的大背景下,大湾区建设之局重开。当年,国务院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直接点题,提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就此“定妆”。此后的“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等官方文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名头再无变化。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粤港澳大湾区终于走上前台,盛装出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