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新桥村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1-12-28 人已围观

新桥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距街道办事处约 1千米。清朝康熙年间,村西建永兴桥,后于乾隆年间永兴桥重建,故取名新桥村。村域有大头岗、长流陂水库,村西有茅洲河经过。相邻自然村西有新二村,南有上星村。

新桥古代临海,村前的海湾叫东湾。唐代以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明代初年,归德盐场曾在这里设盐社。据《新桥曾氏宗谱》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分两路南下,所到之处,疯狂烧杀掳掠,居民纷纷逃避。金兵的铁蹄直踏到吉州(今江西吉安)和潭州(今湖南长沙),大批的难民翻过大庾岭。金兵要打过来的消息在早已安居乐业的南雄珠玑巷的村头村尾不安地传递着。每天都有人家扶老挈幼起程南行,想尽快离开,摆脱战火烧身的厄运。

在这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兄弟曾仕行和曾仕贵,是曾驩五世孙。他们先到羊城,因没有找到一块容身之地,决定分头行动。分手时,他们将一块猪腰石砸开,各人拿一半,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这半块石头伴随着两兄弟颠沛流离,像有些人喜欢把玩手中的玉一样,石头越来越圆润、光滑,竟日久生辉。这半块能发光的石头一直温暖着他们归宗认祖的心,照耀着他们前行的路。后曾仕行卜居番禺小龙乡(今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小龙村),曾仕贵始居东莞县前(老城区),再徙南栅(今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最后落籍归德场(今新桥、沙井、福海街道一带),被奉为新桥始祖。曾仕贵往下传到第十一代,是广东都司椽吏曾谦,娶翟氏,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曾熙祖,迁往惠州的坭桥;次子曾熙宗,居住在新桥大庙坊(今沙井街道新桥社区);三子曾熙积,居住在龙头村(今沙井街道上星社区);四子曾熙德,居住在上寮坊(今沙井街道上寮社区),为上寮村的始祖;五子曾熙有,去向不明。

新桥村坐西南朝东北,建筑布局为梳式排屋。民居建筑结构基本为砖木结构,多为纵向式,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有钱人家,再加一个天井,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在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传统的房舍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三层以上,甚至有五六层的,样式别致,绚丽多姿,空气流通,采光良好,一般还有个小花园,当地人叫包园。

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现今最大的一座宗祠建筑,对研究深圳绘画艺术史、建筑装饰史、曾氏源流史、广府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手绘师 许佳兴)

新桥村现存的古建筑群以曾氏宗祠为核心。在该村的塘面北二巷,有一间民居是曾氏宗祠,应该是新桥曾氏家族的老祠堂。往西去是地塘头、大庙、桥头,沿途还有贯传公家祠、延光公家祠、益孙曾公祠等。

清代嘉庆三年(1798),新桥村在华城曾公祠到观音天后古庙之间的空地上,重新规划,建起了曾氏大宗祠、古乔曾公祠、藩北曾公祠、维鲁公家祠,在观音天后古庙的东侧还建起桐轩书室、翠松曾公祠等祠堂。祠堂、庙宇和书室,如此集中在一地,极为少见,俨然是古建筑的博物馆。

曾氏大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 1050 平方米,五开间、三进深,面阔 21 米,通深 50 米,由门楼、牌楼、中堂、后堂等组成。门楼与中堂之间为天井,天井中央建石牌楼一座。中堂前天井左右各建重檐歇山亭一座,后厅五间,进深三间。石牌楼用雕琢细腻的花岗岩砌筑。立柱前后用抱鼓石相护,横额书写楷书“大学家风”四个大字。左刻“大清嘉庆三年戊午初冬之吉立”,右刻“堂下孙腾光拜题,应中敬书”小楷。两侧浮雕着袍服长须风度翩翩的人物和云鹤图案。次间左右檐额分别阳刻“体忠”“行恕”。背面横匾“片石流辉”“堂下孙煜拜题”“堂下孙应中敬书”“型仁”“讲让”等字样。祠内墙壁均有人物故事彩画,大门悬挂“曾氏大宗祠”的匾额,“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对联一副。宗祠集石雕、木刻、壁画、灰塑、砖雕、瓷艺于一体。四周尚有分祠多间和观音天后古庙、桐轩书室、风水池等。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现今最大的一座宗祠建筑,对研究深圳绘画艺术史、建筑装饰史、曾氏源流史、广府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1984 年,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百年客家凉帽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