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曾氏客家村落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28 人已围观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曾简辉、 曾简良两 兄 弟 从今 五 华县 迁徙到坪山龙背村开基立村。刚到坪山之初,他们筚路蓝缕,先在赤坳烧木炭为生,频遭虎狼之患,其弟简良为虎所噬,仅剩一腿,无 嗣。曾简辉节衣缩食,积聚钱财,购田地,开商铺,致富后多次往 返五华,将五副先人遗骸搬来坪山,择吉地安葬。曾简辉生三子: 长子元庆、次子元文、幼子元恭。元庆、元文留在虎背村,元恭迁 至坪山三洋湖村。元恭生四子:长子仁周,迁至坪山石灰陂下屋; 次子传周,迁至现大万世居;三子佩周,迁至坪山石灰陂上屋;四 子信周,留居三洋湖村。至今,曾简辉的后裔散居在坪山八个村。
辉公宗祠位于三洋湖社区龙背村,是纪念坪山曾氏开基祖曾简 辉的祠堂。

石灰陂曾氏围屋位于坪山区东纵路 232 号,占地 3000 平方米,是 华 南 抗 日 名 将、 东 江 纵 队 司 令 员 曾 生 的 祖 宅。 大 门 门 楣 镶 嵌 半 月 形 白色大理石,上刻“石灰陂 ”三个字,为曾生将军于 20 世纪 80 年 代题写。当年,此地确有几个烧石灰的窑,陂意为池畔坡地。石灰窑旁有一个石塘,石塘上面有一座小桥,名叫“石桥下 ”,是坪山 东 片 各 村 村 民 赶 墟 必 经 之 桥。 清 朝 末 年, 从 惠 州 运 猪 屎 来 卖 的 木 船 还可以上到“石桥下”。广州沦陷后,广东省政府搬到韶关。火水(煤 油 )、棉 纱及药品 等物资从 香港运至 沙鱼涌、 溪涌后,再 雇人挑到 坪山谭 公庙,然 后再由河 运经惠州 上至老隆( 龙川县城 ),再用汽 车及人力车、挑掮等运至韶关。河运用木船、竹排,那时住在石灰 陂的外来挑夫有好几十人,石灰陂村不少妇女为了糊口也去挑掮。

抗日战争时期,石灰陂村人口仅有 104 人,就有 22 人参加东江 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曾生原名曾振声,出生于 1910 年,其父曾庭 杰是澳大利亚华侨。曾生 1928 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商学院,1933 年 毕 业 于 广 州 中 山 大 学 附 中, 直 升 中 山 大 学 教 育 系, 参 加 了 共 产 党 外 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曾任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1938   年底,曾 生 从 香 港 带 领 数 十 名 共 产 党 员、 青 年 工 人 和 学 生, 回 到 坪 山 组 建 惠 宝 人 民 抗 日 游 击 总 队。 曾 生 组 建 游 击 队 时 没 有 武 器 军 饷, 便 与 族 人 商议,把三兴堂当时仅有的 5 支土枪、2 门土炮以及 6 个趸(喜庆 时用火药装上,点燃做礼炮用 )拿来充当武器。曾生唯一像样的武 器是父亲生前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一支左轮手枪。部队壮大以后,伤 病员渐多,缺药少医。部队办起了平民医院,曾生的侄女曾平曾在 此医院 工作,任 院长易焕 兰(兰姐 )的 助理。平 民医院除 给部队伤 病员疗伤外,也给平民百姓看病。当时,平民医院因向邻村药商陈 德辉赊药,时间长了无力偿还,曾生只得把家中最后三块良田(约 3.5 亩 )卖给陈德辉。曾生的父亲在海外积攒钱财买回的十几亩田,曾 生 此 前 在 香 港 组 织 海 员 工 运 及 创 办 游 击 队 时 已 卖 掉 大 半。 据 说, 他 做母亲钟玉珍工作时曾说:“没国哪有家啊!”而母亲为此哭了三 天 三 夜。 平 民 医 院 办 在 石 灰 陂 知 新 书 室, 即 今 东 江 纵 队 纪 念 馆 前 面 的《前进报 》社旧址。《前进报 》最初是在三兴堂宗祠内的观音娘 娘室印刷的。
 








 



















大万世居平面近方形,以 宗祠为中心对称布局,师 承“前后三坐落,左右两 护厝”的典型客家民居布 局形式,宗祠由三重大殿 组成,呈三进两井结构, 雕梁画栋,牌匾楹联点缀 其间,反映了各个时期的 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 流转变迁,极具历史艺术 价值。

石灰陂村曾氏祠堂名“三兴堂”。“三兴”有两重意思:一为“三 省 ”,谕示曾参“吾日三省吾身 ”之教义;二为坪山开基祖曾简辉 育有三子,祈望三子皆兴旺发达。其三子之玄孙分衍出远来、永贞、仁 和(鹤湖浪曾屋 )三个自然村,除仁和外,“三兴堂 ”为曾氏开基 祖建围时所设。石灰陂围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今 已有 260 年历史,其祠堂上厅神龛不设祖先牌位,仅在地下设龙神 位,神龛上挂先祖画像。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坪环社区,为曾氏家族于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建,坐东面西,包括屋前的禾坪、月池 在内,占地面积 2268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平面近 矩形,后围略带弧形,龙厅凸出。前围为倒座,三座大门,正门建 成牌坊式楼门,门额阴刻“大万世居”,落款“乾隆五十六年吉旦”。大 万世居以三堂的端义公祠为中轴,内围四角二层高的碉楼和望楼形 成“宝斗心 ”,为第一阶段建成;围绕中轴而建的二横屋、内围后 的 二 枕 杠 屋 和 外 围 屋 应 为 第 二 阶 段 建 成; 它 们 之 间 有 天 街 相 隔、 巷 道相连,内部院落和巷道结构十分完整、严谨。房舍结构前围(倒座) 和后围为单间通廊式,其余为斗廊式单元房。外围筑女儿墙,碉楼、龙 厅与女儿墙等高,女儿墙内四周相同,称为“走马楼 ”。端义公祠 的封檐板、梁架木构件雕刻和各种彩绘动物、花鸟图案,木刻刀工细腻、形象生动,为客家民居中难得的木雕精品。尤其是祠中的十 余副堂联,文化内涵颇高,反映了客家人追根溯源、敬祖睦宗、忠 恕为本、仁爱处世、重教崇文的文化传统。1984 年,被列为深圳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 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走进大万世居,镌有“东鲁旧家 ”四字的匾额映入眼帘。老一辈客家人认为, 这里的先祖是曾参,即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 人 和 传 播者曾子。

大万世居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据大万旧族谱及口碑资 料, 一 世 祖 曾 传 周(1734—1819), 字 端 义。 曾 端 义 年 轻 时 靠 给 人 放鸭鹅和推独轮车运石灰过活,日子殷实,但其好赌,好家境没过 多久便败落了。曾端义想建房子,但没人敢借债给他,这件事触动 了他,于是其便忍痛砍断右手拇指,立誓戒赌,重振旗鼓。后来,端 义公在坪山、龙岗、淡水开办油糖厂和许多店铺,成为一个成功的 创业者,后在坪山建造围屋。

大万世居主要分两个阶段建造。第一阶段建造“宝斗心 ”,始 建时间约在清代乾隆中期。相传,曾端义财丁两旺,到其 86 岁寿终 前,五代同堂。其后,围屋规模因为家族兴旺而不断发展扩大,在 乾隆末年建成外围的建筑群及大墙。“大万世居 ”落款为“乾隆 五十六年立”。

据族谱记载,曾端义敦厚诚实、仗义疏财。乾隆末年,惠州水患,曾 端义及其长子曾光斗积极捐纳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 和捐监生。大万世居建成,其所费人力物力财力非同小可。仅外围墙一例,就需近 5000 立方米泥沙灰石,所用石头重者达数十斤上百斤,这些石头是从几里外的大山陂铜锣潭运来,费时之久,耗资之 巨,是难以估量的。《汉书·刘向传》云:“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 唐颜师古注疏:“大万,亿也;大,巨也。”也许,这是大万世居“大 万”溯源的依据。

在世居庭院进大门的右侧,如今还有一口井,取名为龙井。200 多年来,龙井的水始终不曾枯竭,见证了大万世居的沧桑。繁盛时 期,大万世居曾居住着 100 多户人家,居住人口最多时达到 1000 多人,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

大万世居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 位一体。围墙 6 米多高,四边合围,周长约 500 米,由三合土夯成,墙 顶 设 走 马 廊,号 称“ 十 阁 走 马 廊 ”, 堪 称 一 绝; 又 有 三 层 高 碉 楼分 布四周,且枪眼广布,是颇具东方特色的古老城堡。

曾太母傅老太君墓位于坪山街道金茂园大酒店旁,东临燕子岭 公园。据曾氏家谱记载,墓主曾太母是大万世居曾氏一世祖曾端义 的夫人,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卒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曾 太母傅老太君墓占地面积约 26 平方米。墓葬现存地面建筑有拜堂、拜 台、祭台、墓堂和护墙。青石墓碑上阴刻“皇清显妣诰授六品安人 谥 淑 惠 曾 太 母 傅 老 太 君 墓 ”, 落 款 题 刻 为“ 道 光 十 一 年 重 修 ” 等 字。2006 年 7 月,被列为龙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很赞哦! ( )

上一篇:王桐山村

下一篇:沙井陈氏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