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凉帽老村

作者:深圳百科 来源:深圳百科 责任编辑:Gangan 2023-10-19 人已围观

类别名称:建筑物(群) 居民点
地名代码:44030700422100000010
地理位置:凉帽老村位于吉华街道甘坑社区,东邻凉帽后山,西至甘李路与秀峰路交会处,南至凉帽新村,北接甘李路。



地名概况
 
凉帽老村占地面积0.012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约0.0053平方千米。2020年末,常住人口2824人,户籍人口337人,非户籍人口2487人。无耕地,古时全村以编织凉帽为生,有200多年的手艺传承史。
 
地名沿革
 
因凉帽村以编织凉帽为主业,故名,名称沿用至今。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张姓先祖张绅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迁至甘坑村老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其后人张锦超从甘坑村老围搬到村旁的山坑居住,师从福建长汀府张太婆,以甘坑山的竹子编织凉帽,世代相传,形成产业。人们又称山为凉帽山,村为凉帽村。《深圳市地名志》(1987年版)另有记载布吉区李朗乡为“凉帽山村”。2004年城市化后属布吉街道甘坑社区,2016年吉华街道分设,属吉华街道甘坑社区。
 
▲凉帽村是甘坑社区的自然村落之一。
 
社会意义
 
凉帽村是甘坑社区的自然村落之一,以制作客家凉帽为主业。深圳客家凉帽古称“凉笠”,清代黄钊《石窟一征》记载:“妇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为之;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目。”客家妇女戴凉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相传与苏东坡有关,所以又雅称“苏公笠”。《惠州志》记述曰:“惠州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绸帛,名苏公笠,盖眉山遗制也。”相传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携朝云出游,为使她免遭日晒,请人特制“中开一孔”的竹笠。后人在帽檐上缝帽裙,可遮阳挡风,深受客家妇女欢迎。根据《深圳风物志》,深圳客家凉帽按地域分成甘坑凉帽和大鹏凉帽。前者帽帘为黑布,帽顶为竹子原色;后者帽帘为蓝布,帽顶漆成红色,据传模仿当时大鹏驻军军服和军帽的颜色。客家凉帽凉爽、轻便、美观、实用,不仅为客家女子喜爱,渐渐传到罗湖福田、香港新界的广府村落,“围头村”里讲粤语的女子也喜欢戴客家凉帽。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广东省分公司考察省内手工制造产业,最后将凉帽村定为全省唯一的凉帽外贸生产基地。当时,凉帽村办起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工厂,由张锦超的第5代传人张庆浩担任厂长,生产规模达历史最高峰,每月生产凉帽4500多顶,其中一半销售到中国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和英美等国家的唐人街。凉帽的生产流程主要是竹织编制和染织缝纫,整个生产过程有33道工序。2007年,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又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传承人为张航燕。甘坑小镇内的客家博物馆里常设展览,展示有凉帽和其他农具。
 
2016年,深圳市政府与华侨城集团签订协议,建设“华侨城甘坑客家新镇”,北起甘坑村、凉帽村,南至三联村,拟规划面积约12平方千米。2017年7月,甘坑客家小镇入选首批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2020年,甘坑小镇入选深圳首批特色文化街区。华侨城文化集团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出富有甘坑客家小镇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的IP形象——小凉帽,以当代的文化表达语言与小镇文旅生活相呼应,开启客家文化IP时代,以“IP+VR+AI”形式构建全新的科技格局,导入三大创意产业:文创、科创、乡创,探索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下新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IPtown”模式。小凉帽也随之成为甘坑客家小镇的吉祥物。根据该小镇原创IP制作的首部中国文化IP+VR原创电影《小凉帽之白鹭归来》,在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太电影艺术单元最佳沉浸影片、最佳未来影像金狮奖两项大奖。业内人士评价,“小凉帽”这一客家文化原创IP,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范例。随着甘坑客家小镇开发的深入,吉华街道将联手华侨城文化集团,围绕“小凉帽”这一本土文化IP,全方位打造“原创IP+互动娱乐+科技体验”的亲子休闲娱乐系列项目,多维度、立体化展现“小凉帽”的形象故事和文化魅力。

参考资料: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深圳市龙岗区地名志[M].深圳:深圳出版社,2023.

很赞哦! ( )

上一篇:大芬村

下一篇:大发埔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