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二产业 > 工业 工业
临床需求掌握着研发方向的“指挥棒”
作者:王京生, 樊建平主编 ; 杨柳著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生命健康产业卷》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2-12-14 人已围观
潘浩波博士既是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发明人,又是深圳市中科海世御生 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浸淫在深港两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中多年, 那么,他对粤港澳大湾区医用生物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有哪些宝贵的建议呢?
工作异常忙碌的潘浩波博士开门见山地说 :“我们的研发工作曾经也 走过弯路,想当然地要搞替代型的新兴生物材料,后来才发现我们的研发 工作必须由临床提出需求,这是医用生物材料发展的未来方向,也就是说 临床需求掌握着研发方向的‘指挥棒’。”
研发曾走了10年的弯路
潘浩波介绍,医院过去用的骨水泥,学名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 称“ PMMA ”)。1951 年, 瑞 典 人 Klaer 用 PMMA 作为髋关节假体固定材料 ;1958 年,德国骨科医生 Charnley 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从而使骨粘固剂固定假体置换获得成功。潘浩波在 做博士研究的时候,曾想作为传统骨水泥的 PMMA 材料是 20 世纪 50 年 代发明的,而且是由骨科医生发明的,虽然 PMMA 的力学性能很好,但 材料太硬,又不能促进骨折部位的骨组织再生,因此作为材料学专业的博 士毕业生潘浩波希望发明一种新兴骨修复材料来取代 PMMA 材料,该材料要兼具安全无毒、强有力的力学支撑和具有生物活性等多种优点。
经过 10 年的摸索,他终于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他坦言 : “实践证明,没有更好的材料超过 PMMA 来做骨水泥,虽然 PMMA 也存 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 潘浩波说道 :“PMMA 材料的缺点主要是将作为骨水泥的 PMMA 填 充进身体后,由于材料没有活性,材料容易发生位移压迫邻近椎体,进而 引发疼痛,而且由于骨水泥材质太硬,对周围疏松骨的挤压易引起周围微 骨折,所以术后三五年内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较高。”
生物材料研发一定要由临床提出需求
研发工作半途受挫的潘浩波并没有灰心,而是来到深圳的医院里,认 真倾听来自临床医生的真实需求。 骨科医生告诉他说 :“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的生物材料,并非 针对改善骨稳态失衡而设计。临床上使用的钛合金、钴合金以及不锈钢等, 在应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中,病人失衡的骨稳态还会严重影响材料与骨 组织的整合能力,导致假体的固定不够牢固等问题。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在临床上常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介入重建 椎体,但其高模量和刚度易导致局部微骨折和邻近椎体的压缩骨折。”资 料显示,仅 2015 年,全国就有 25 万例 PMMA 脊柱填充手术,术后两三 年出现的临床问题包括再骨折、再塌陷、骨折不愈合、疼痛复发等,这一 系列的临床问题让潘浩波触目惊心。
很赞哦! ( )
上一篇:如何抓住细胞医疗市场的万亿商机
下一篇:即时检测产业的春天来了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