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周海江——百舸争流显本色,创新发展新时代

作者:杨移贻 来源:《创新报告 : 起源于深大的 40 位创新榜样》 责任编辑:chen 2023-09-05 人已围观

人物小传
 
 周海江,1966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还担任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周海江就读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曾在河海大学任教。1987年12月辞职回乡创业,先后担任推销员、厂部秘书、车间主任、副厂长、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2004年9月,经过票选担任红豆集团总裁,2007年6月任集团党委书记,2017年1月任集团董事局主席。

30多年来,他以“共同富裕、产业报国、八方共赢”为使命,首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一家乡镇企业打造成大型跨国民营企业集团。目前,集团产业涉及服装、轮胎、制药、园区开发四大领域,拥有3万名员工、2个产业园区、2家主板上市公司、3个驰名商标。
 
周海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深大培育创新的温室
 
1985年是恢复高考后实行保送制的第一年。
 
那年春天,梨花风起正清明,就在无锡人家家户户准备过三月三和清明节的时候,周海江就读的苏州中学接待了第一个来选拔保送生的大学——深圳大学。对于深圳大学的到来,校方非常重视,很快就推荐了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周海江就是其中之一。
 
周海江不仅学习过硬名列前茅,还乐于助人,品行出众,一直是德才兼备的高才生。高二时被选为学校团委宣传委员,高三时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
 
对深圳大学,周海江满怀向往。该校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独具魅力,让所有心怀梦想的人情难自禁。机会太难得了,周海江也凭借自己的优秀毫无悬念地被深大选中。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戴着深圳大学校徽的周海江轻松无比,在家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悠闲假期。等他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校长告诉他一个灾难性的消息:深大不是重点大学,在江苏不具备招收保送生的资格。而保送其他重点大学的工作也已结束,周海江必须重新准备即将开始的高考!
 
这个消息对于19岁的周海江来说,不亚于一场海啸。留给他的时间实在不多了,没有过多委屈、懊恼,他重拾课本投入高强度复习,要把逝去的时间抢回来!此次,周海江依然报考了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因为他从来没有动摇过选择深圳大学这个意念!
 
荔枝成熟的季节,满山果香。1985年9月,经过高考保送波折的周海江,终于如愿以偿站在了深圳大学的大门前。敞开的校园园林,开放的大门,还有校园建设工地上新翻起的黄土都让周海江感受到勃勃生机。他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孺子牛使他感受到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不看资历,不看过往,只看现在的努力。
 
走进校园,合欢斋、红楹斋、黄槐斋、碧筠斋,这些名字古雅又富有色彩的学生宿舍现代感十足,推开学生宿舍的窗户,海风吹了进来,带着咸咸的海腥味,与周海江想象的一样。
 
很快,忙碌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另外,在深大,不是老师选择学生,而是学生选择老师!学校明确规定:学生给老师的教学水平打分,老师上课质量不高,学生可选择不上这门课。而学生课堂的上座率则是学校评估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因为这个原因,深大一时间成了内地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周海江有一位老乡从东南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在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周海江第一次去看他的时候,他是公司的总经理,周海江特别佩服,把他当成自己的榜样来学习。然而几个月后,他再去看那位老乡时,发现老乡成了普通员工!周海江很吃惊,可那位老乡却很淡定:这就是深圳。
 
这件事对周海江的触动很大,在佩服老乡能上能下的同时,更加赞叹深圳的现代管理制度。在内地,当官只有上没有下的,而在深圳,大家都是凭本事吃饭。经受了观念的冲击,周海江很快就发现,这种对能力的绝对认同也被深圳大学完完全全地复制到学生管理当中。因为没过多久,这样的事就在周海江的身边再次上演。
 
有一天,周海江的一个同学兴高采烈地问他:“你要不要到我的荔枝园去干活?”周海江听了大吃一惊:“你的荔枝园?怎么是你的荔枝园呢?”同学得意地说:“我现在是荔枝园的经理了!”看着周海江满面狐疑的样子,同学连忙解释道:“我在荔枝园打工干得好,所以就当经理了。”
 
这次谈话也让周海江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他一直以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从来就没想过要在现阶段和社会上的人竞争。
 
深大的教育模式符合当时年轻人对人生的所有想象:只要有本事就能得到自己的舞台,实现梦想。周海江开始积极寻找打工机会。他先是在学校食堂打工,后来担任楼长,做过宿舍楼的生活管理员,还担任过生活服务部的部长。深大的教育模式,让周海江越来越自信。
 
深大给予周海江的精神财富令他终身受益。他在红豆集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
 
春去秋来,几番寒暑。1987年8月,刚毕业的周海江成为南京河海大学的一名教师。大学的工作并不繁忙,周海江有充裕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他总觉得自己的心并不属于这里,铁饭碗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经历过深圳改革风潮洗礼的周海江深信,深大教育出来的学生绝对不是时代的旁观者,他们必将走入时代洪流之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在踏进深大大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命中注定。
 
此时,千里之外的无锡港下,周海江的父亲周耀庭正为没有大学生入职,帮助厂子发展而苦恼。此时的大学生都被分配进国家机关、国营单位,乡镇企业要想分到大学生,简直跟做梦一样。
 
1987年12月,周耀庭给周海江写了一封信,希望儿子回乡与他一起创业。这封信令周海江烦闷已久的心情一下子轻松起来,长久以来的迷茫也在一瞬间明朗!四平八稳的环境本来就不适合自己。在深圳上大学时,亲眼所见的改革哪一件不需要付出代价?周海江认为,当时的深圳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缩影。想到这些,他下定决心,回乡发展!
 
丢掉大学老师的铁饭碗去端乡镇企业的泥饭碗,越过龙门再回乡,周海江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辞去公职进入乡镇企业的大学生,《新华日报》当年还专门对此事做了报道。
 
回到港下,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工作后,周海江做的第一项改革就是把厂里的销售科一分为二,并把竞争引入生产部门。有人质疑他的做法是重复采购、重复管理,浪费资源。但周海江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他早就知晓竞争的巨大魔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比如我管一个厂,我的效益是200万,你也管一个厂,你的效益是300万,这就证明你管得比我好。所以把竞争引入企业内部,好处是非常大的。”
 
管理落后是当时乡镇企业的短板。周海江深刻认识到,企业不断发展,管理必须更加科学、高效。他在企业逐步探索实行了包括母子公司制、内部市场制、效益承包制、内部股份制在内的“四制联动”,完善了红豆集团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使内部管理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1988年,周海江率先把市场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实行厂方与车间、车间与车间的内部银行结算制。各厂和车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经营上由从前的“亲兄弟流水账”,变为“亲兄弟明算账”。
 
1993年,周海江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着手产权方面的改革。他让员工参股,提高员工与企业的关切度、关联度,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推出了“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的内部股份制。当时,不少厂长、经理向亲友借贷投入股本金,他们把事业和命运全拴在红豆的发展上。红豆的这一改革创新,率先突破了“苏南集体经济模式”产权不明晰的发展瓶颈,让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代表。直到2003年,镇人民政府退出股本金,企业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产权的进一步明晰,推动了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1994年8月底,农业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乡镇企业管理科学座谈会,红豆集团在会上介绍了“四制联动”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与肯定。国务委员陈俊生、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等领导对此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现代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成功范例,对国有企业也有重要借鉴意义。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于2000年11月考察红豆集团,一针见血地评价红豆的改革创新:“你们算是把国有企业的病看透了”,做到了“怎么有利于企业发展、搞活就怎么搞”。
 
《新华日报》以“辞去公职进入乡镇企业”这篇颇具影响力的报道,使周海江的示范效应快速扩散,为红豆引来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从1988年到1992年,红豆就引进大学毕业生300多名,人才兴厂、科技兴厂开始变为现实。
 
红豆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周耀庭作为当地“能人”,接手濒临倒闭的港下针织厂(红豆集团前身),几步棋就把奄奄一息的厂子盘活了,但产品质量和一些技术难题始终解决不了。怎么办?周耀庭认识到技术瓶颈必须靠人才破除。几经思考,他不惜以高出当时工人月薪数十倍重金从上海聘请13位“星期六”“星期日”工程师到厂里做技术指导,一举攻克了技术瓶颈。高质量的产品让港下针织厂迈上发展快车道,年销售额在1987年一下子就跃升到1000万元。此后,在周海江“企业发展人才先行”的用人理念倡导下,1993年,红豆集团以40万元年薪聘请中国台湾专家萧文烽担任衬衫厂负责人,使红豆衬衫款式、做工、质量发生质变,迅速红遍全国,也拉开了红豆服装系列化的序幕。1995年,红豆以80万元年薪聘请日本专家担任红豆西服技术部经理,使红豆西服在众多的西服品牌中迅速脱颖而出。
 
如何造就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红豆集团在用人方面,走过感情经济—利益经济—能人经济—制度选人四个阶段,海选总裁是红豆在选人用人上开创中国民企管理制度的先河之举。
 
2004年9月15日,包括周海江在内共20名候选人参加总裁海选。周海江,1987年底进红豆,慢慢从办公室秘书、车间主任、计划科长、副厂长、厂长,成长为副总经理,他在红豆已经整整干了16年。当天的海选投票分三轮,最后一轮二选一。结果,50名大股东除一人因故缺席外,49票全部投给了周海江。海选结果出来后,周耀庭自豪地对别人说:“海江不是我指定的,而是大家民主选出来的。”
 
海选总裁彰显了红豆集团超前的用人思维,这种制度构成红豆集团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制度基础,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周海江在红豆集团各个层面都大力推荐竞争上岗,制度选人。许许多多的普通员工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管理岗位,实现了个人发展。“如果企业职位是通过关系得来的,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企业的关键岗位、高级职位都是通过制度、通过竞争取得,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这也是红豆集团能够保持非凡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周海江深有感触地说。
 
红豆集团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机制以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产业做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红豆的产业基本上局限于纺织服装。过于集中单一的产业,不仅常常造成“季节性忙闲不均”问题,还因为周边服装产业众多而形成残酷的低效益竞争局面。于是,周海江根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济原理,决定谋求跨行业发展。
 
1995年,周海江听说上海申达摩托车厂因产品老化即将破产的消息,当即决定连人带马全盘收购这家工厂。此举被媒体称为“蛇吞象”“小红豆打破了上海大围墙”。由此,红豆开始了产业多元化发展。
 
随着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兴起,红豆集团相应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动机厂、油箱厂、轮胎厂、车轮厂相继建立,特别是轮胎厂发展成位居全国同行前列,被誉为“矿山第一胎”。2014年,“千里马”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9月,“通用股份”顺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发行上市。与此同时,红豆的纺织服装产业也在延伸,从针织内衣向衬衫、西服、时装、家居用品全系列发展。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在红豆集团初步形成。
 
 
 
从1995年到2005年,红豆走过了一个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扩张过程,实现了快速跃进。2006年,周海江发现整个集团涉足领域太杂乱,表面上做得很大,实际上利润很少,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他深知,产业布局,不运用哲学思维是要吃亏的,这中间既要有加法,也要有减法,更要有辩证法。他对产业多元化进行了反思,调整了发展思路,做出了“集团相对多元化、产业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布局。集团层面有选择地实施相对多元化布局,力求做多做大做好;而子公司层面则一心一意专注于一元化产业,集中兵力,力求做精做深做强,最好是做到第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