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无法逃离生命的时间与日常

作者:刘洪霞 来源:《深圳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20 人已围观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可以选择逃离,而城市所承载的生命的时间和日常如何逃离?城市不仅仅只有惊涛骇浪和欲望挣扎。城市更多的是无休止的生命时间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单调、冷漠、空虚,甚至无聊至极。薛忆沩在《与马可·波罗同行》中写道:“这个男人所抵达的城市与他欲望中的城市有一个刻薄的差异:在欲望的城市里,这个男人是一个年轻人,而当他抵达伊希朵拉的时候,他已经老了。这是由‘时间’决定的差异。在时间与欲望的较量之中,时间最终还是占了上风。”“这往往是城市文学写作者忽略的一个方面,他们往往倾向于写城市的焦虑、无常、漂泊、不安全感等众多现代性的悖论,似乎这些才是城市的真实面孔。然而,城市并不是如海市蜃楼般缥缈,日常化的时间才应该是城市生活的本色。无论城市霓虹如何闪烁,都逃离不了柴米油盐的琐屑和每一天必须疲惫地面对的时间。生命的时间与日常是无法逃离的城市生活,因为日常化是城市生活的核心。薛忆为对城市生活的日常化也有非常传神的描写,在日常的琐屑中去探索人心灵深处的迷惘与无奈,展现出现代都市种种日常现象,从而传达出对于城市现状的生命体验与人文关怀。

《文盲》是城市日常化书写的典型代表。主人公是个"文盲",与改革的弄潮儿相去甚远。她没有文化,不识字,是一个家庭主妇。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城市中心。她讨厌看报纸,她恐惧一个人去看病,她害怕迷路。把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放置在巨大的不安全感中,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张力。她的日常生活是琐屑、无聊、单调、微不足道,甚至是无法容忍的。她每一天的生命时间就是要很早起来,为全家人准备早餐,之后去菜市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她家里几乎每天都在争吵,每一天都过着鸡飞狗跳的生活。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没完没了的抱怨:

她抱怨她的女儿上个月给她的钱太少。她抱怨她的女婿对她的女儿不好,对她也不好。她抱怨她的孙子不争气,不听话。她抱怨她的孙女不喜欢吃她做的饭菜,尤其不喜欢她炒得很好的鸡肾和猪肝。她抱怨她老公白天说的话太少,让她受不了,而晚上的呼噜却大得让她睡不着。她甚至偶尔还会抱怨她的儿子,抱怨他从来就不理睬她的抱怨,抱怨他将金鱼缸的那些金鱼看得比自己的爹妈都重要。当然,她抱怨得最多的还是她的儿媳妇。她抱怨她蛮不讲理。她抱怨她好吃懒做。她抱怨她从来不肯进厨房给她帮忙。她抱怨她连自己的内衣裤都不肯用手搓洗。
这就是她生命的常态,这也是许多人的生命常态。她有一个口头禅"烦死了",她所烦的是她每一天的生活。可是谁能逃离自己的每一天的生活呢?"烦死了"就是她永远不变的生命状态。平凡与混乱是她生命永恒的基调,无法逃离。如若逃离,就等于逃离生命本身。因为这是一座无法逃离的“城”。

但是在这样无聊的生活中,她却有着绝好的厨艺。作家重点刻画了她的厨艺,她所做的老鸭汤、粽子和豆浆是世间少有的美味。虽然是一个文盲,但不妨碍她成为厨艺大师。这种书写的用意是什么?在她混乱不堪的生活中,她做的美食,应该是城市生活中唯一的亮点和暖色。在城市外部的世界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生活的困惑、世俗的拜金、挣扎的情欲等不堪忍受的现代性的磨难。可是在城市的内心里,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琐碎的烦恼,在一家人的厨房里,却别有一番天地。那么,是否可以说,在无法逃离的生命时间与日常中,烹制美味佳肴可以称为她暂时的逃离。

《同居者》中书写的是一对思想前卫的年轻人,为了能够自由地同居,而不被婚姻束缚,他们从一座小城逃到了一座自由的城市——深圳。这座城市里有他们所向往的自由,重要的是在这里同居都可以变得名正言顺。但是,亲人的离世,让她决定走进婚姻。可是走进婚姻没多久,他们还是离婚了,因为无法忍受日常生活的琐屑。他们离婚后,他又开始看马基雅维利了。在走向日常生活,还是走向哲学生活这两者之间,他的选择是走向哲学生活,他又回到了马基雅维利。他逃离的是日常生活的烦恼,走向抽象的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婚姻与情感变得与传统乡村社会大相径庭,人们对情感与婚姻充满了自我独特的追求。梁永安在《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中提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使得个体在维持自己独立生存方面有了基础,一个人可以非常自由、非常丰富地生活,独身和独居成为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中国经历了三十五年独生子女的时代,从此有了很大的精神变迁和文化变迁,我们来到了一个单身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逃离婚姻生活的琐碎似乎变得可能起来,《同居者》中的“他”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可是,逃离了婚姻,钻研哲学书籍,就能逃离生命的时间和日常吗?显然不能。那么,要逃离生命无趣的时间和日常,恐怕只能靠精神世界的富足吧。

《村姑》中的“他”与村姑在火车上因为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而相识,村姑从他那里知道了他生活过的、一座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同时,作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这是一个粗暴的城市。他要逃离的是这种粗暴和年轻。后来,村姑不远千里,来到了“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去感受他的气息,追寻他的足迹。但是,这座城市没有一个人知道保罗·奥斯特,她失望地离开了,回到了地球另一侧的简陋村舍。这部作品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村姑何尝不是在逃离生命的单调的时间与日常,欲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她在这座年轻而粗暴的城市中,并没有找到精神上的安慰,也许是这座城市太年轻了,还不足以建立起安慰人的神话学。

“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别离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名字",'逃离一座"城",生活在别处似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在城市的神话学中,可以暂且逃离城市的欲望和悖论,但终究逃脱不了生命的时间与日常。虽然不再停留在原点,但也不是简单地离开,应该是哲学上的升华。

参考资料:
薛忆沩 :《与马可 · 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5 页。
[ 意 ] 伊塔洛 · 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张密译,译林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26 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