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大榕树下是家园—深圳大型话剧《大榕树下》

作者:刘洪霞 来源:《深圳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28 人已围观

深圳大型话剧《大榕树下》的文本本身仿佛就是一株千年的大榕树,主干做立、枝丫繁茂、绿意盎然。当微风吹过,摇曳多姿,荡人心田。《大榕树下》以深圳这座城市为背景,以两小时的容量,涵盖了这座移民城市四十年的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大榕树下流转了人们四十年的光阴。整个话剧层次丰富,纵深交错。主线清晰可见,暗线条理分明。从中可以窥见导演兼编剧孙清河的巧妙构思。主线是宝乐和喜妹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走到新时代一路的苦乐艰辛,他们共同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彼此见证了与城市的共同成长。暗线有许多条,宝乐与牛班长相隔阴阳时空的对话,宝乐与三位大学生的君子之约,春娃寻找铃铛的执着,窦彬与倪虹的分道扬镳,宝乐的乡下亲戚们的深圳寻梦以及深二代刘南南、圳生后来者居上的奋斗。主线与暗线纵横交织出艺术作品的丰盈与绵密,更显示出一座城市发展的沉甸甸的重量与意义,折射出城市的精神气质。

《大榕树下》的开场是令人惊艳的,因为它先入为主地把观众代入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空中,熟悉的歌曲《金梭银梭》唤醒了观众的记忆,事先埋伏在观众席里的饰演小商小贩的演员们开始向观众兜售那个时代的抢手货,他们操着全国各地不同的口音叫卖,"玻璃丝袜""电子表”“深圳特区周报”“盒式录音带”,等等。对于某些年龄的观众来说,仿佛恍若隔世,但一切又是那么熟悉和亲切。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深圳一切都显得那么慌乱,真的是"欲说当年好困惑"。可是就是因为这些梦想和迷思,才使得这座城市变得那么神采飞扬。

宝乐与牛班长相隔阴阳的对话始终飘荡在作品行进过程的上空,既遥远又真实。他们是最早来深圳建设的基建工程兵,是城市的开拓者。编剧对牛班长姓氏的选择显然别有意味,因为他是深圳真正的拓荒牛。不幸的是,牛班长在工程建设工地上的意外事故中去世。他的骨灰也因为城市的发展速度太快而不得不几次迁移,但他的青春永远地留在了这座城市,拓荒牛的精神永远地烛照这座城市的夜空。

当年除夕之夜,宝乐与三位大学生在大榕树下有一个君子约定,相约十年见一次面,他们每次的见面都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林元成长为政府部门的处长,暗恋喜妹的周大年创业开了公司,他们每次都是如约而至,唯独文静没有来。四十年过去了,他们经历了股票风波,经历了房屋拆迁,一切都变了,不变的是那棵大榕树,仍然那么茂盛苍翠。宝乐和喜妹当年经营的小小的云吞店也变成了茶餐厅。大家以为文静早已经忘掉了君子约定,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并没有,文静已经长大的儿子前来赴约,当年盟约的四分之一块地图终于补全了,他们百感交集。剧中守诚信、重承诺、懂得坚持的城市精神再一次被突出与放大。

终于,大榕树迎来了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已经进入暮年的宝乐和喜妹,他们的女儿,也就是"深二代"刘南南,为父母在大榕树下举办了迟到的、盛大的婚礼,邀请到了所有来深圳寻梦的亲明好友。当不再年轻的喜妹披着洁白的婚纱隆重出场的时候,故事的情节被推到了高潮。这座城市终于成为移民者的家园,大榕树下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大榕树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意象和符号。大榕树下不仅是舞台艺术展示的空间,大榕树更是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苍翠的大榕树,究竟有怎样的魔力,把人们召集在它的膝下?它张开温柔的臂膀,注一潭碧绿的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辛劳的人们。话剧《大榕树下》为这座移民城市的人们筑造了家园,这就是他们四十年来苦苦寻找的家园。因为,大榕树下收藏了他们的青春记忆,收藏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深圳诗人一回在他早期的诗中曾经问:"你是哪里人?"失去了故乡的诗人,并不认同自己是深圳人,并不认同这里是家园,他把自己当作这座城市的客者。因为移民的本质是一种生命的移植,移植的痛苦来自根与土壤的冲突。四十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寻找家园吗?他们寻找到了吗?他们找到了,就在"大榕树下"。文艺作品的书写与演绎建构了共同的心理归属感,家园意识在观众观看话剧的熟悉感中逐渐建立,仿佛是剧中人,新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想象的共同体因此而完成,集体记忆是人们归属感和安定感的精神保障,这恐怕是话剧《大榕树下》真正的价值意义所在。

《大榕树下》有一个诗意的结尾,隐喻的力量升华了主题。刘宝乐抱着牛班长的骨灰坛,从舞台往后台走去,整个舞台背景呈现出蓝色的大海,泛着朵朵浪花,全场灯光呈现蓝色。这时,天上突然飘下雪花,整个舞台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之中,这座城市有历史记录以来从没有下过雪,在优美的音乐中,雪花翩翩起舞。艺术手法的处理,使得圣洁的诗意顿时升腾而起,每一朵雪花也仿佛有了重量,重重地砸向每一位观众柔软的心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花絮,当初的舞美设计曾设想大榕树露出地表、盘根错节的根,可以从舞台上蜿蜒至舞台下观众席的座椅下,如此这般,舞台上下便可建立一个情境的关联,观众仿佛置身于实境之中,自己如同是剧中的某一角色,或者感受到大榕树的荫蔽,艺术感染力便可大大增强,如此浪漫而诗意的想法,出自该剧的艺术总监从容,但因现实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留下的诸多遗憾,还是被大榕树下四十年的时代沧桑、风晴雨日一一补足。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