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创办深圳“读书月”的原因

作者:王京生 来源:《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阅读与城市发展》 责任编辑:kysia 2023-02-01 人已围观

读书本是个人的行为,一个城市为什么要以“读书月”的形式持之以恒地去推动?因为这种形式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提倡的价值观念、文明模式和生活模式,就是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理念,让“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以读书为用”成就我们的人生梦想。

我们所留给后世的,不应只是物质上的丰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创造。我们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通过阅读,我们还在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一、当今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比拼文化的新阶段
深圳读书月自2000 年11 月举办首届活动,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广泛欢迎。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现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领导多次参加深圳读书月活动,认为“深圳读书月起步得早、开展得好,是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成功典范”“深圳读书月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性读书热潮的形成”;媒体评价读书月是深圳的又一个创举,市民将读书月视为最受欢迎的城市文化品牌。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我们举办读书月的目的在于,通过城市对阅读的推崇,增加城市文化内涵,从而改变城市的精神品质。举办深圳读书月是我们关于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理论思考的实践形式,而读书月在纵深方向的推广和扩张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的认识,读书月在深圳市内外产生的广泛影响也坚定了我们在这个年轻城市持续开展读书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举办深圳读书月构想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当时深圳发展的现实需求,直接的推动原因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深圳市民求知欲望的高涨和当时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缺乏之间的矛盾。

深圳读书月的举办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密切相关。深圳作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工商业城市与年轻的移民城市,广大市民普遍存在着对知识的巨大需求,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成为化解生存与竞争压力的内在需要。这可以从以下数据中体现出来:深圳人均购书量已经连续17 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的图书销售总额位居全国大城市第四位……此外,从深圳独特的人口结构来看,除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还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务工,他们以其艰苦的劳动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更多资金和机会进行更为广泛的文化消费,如何通过举办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了引导与进一步提高市民对于读书的热情,有必要通过举办“读书月”这样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满足读者需求,培养读书氛围,营造书香社会。因此,举办深圳读书月是对应深圳城市特点而做出的文化决策。

不仅如此,读书月的举办还和我们对一个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认识有关。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城市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以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城市的增长和发展指标。20 世纪60 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挑战,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纠正以GDP 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一批经济学家提出采用“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

2000 年是深圳特区成立20 周年,当时党中央国务院给深圳特区的定位是“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我们的理解是,深圳的发展受到土地、人口、环境等条件的制约,所以不能仅仅走物质消耗的发展路子。同时随着全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优惠”向“普惠”转变,仅仅靠政策优惠已难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这就必须从一个城市的内涵上下功夫,这个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因为一个城市好不好,最终要看城市文化的整体素质、品质和品位,这不但决定今天城市的基本品格,它的人口适宜居住指数,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的终极意义就是文化的追求,一种文化品位的追求。

我们到国外去,人家往往不跟你谈什么GDP,而是谈他们的城市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文化名人,他们正举办哪些艺术展览,等等。他们以此为荣,其背后体现了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以文化为依归的价值眼光,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

对中国城市而言,如果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对城市价值的认识,或者说对什么城市才是好的城市的评价,其间经历了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第一阶段是拼经济、比富裕,比哪个城市经济实力强、城市居民收入多。经济和财富成为好城市的标准和普遍认识,这种认识现在仍有相当的市场。第二个阶段是拼管理,这个阶段是比城市的管理、硬件,特别是各级政府在追求GDP 之外,开始追求城市硬件的建设和管理,包括在文化设施上的大量兴建。第三个阶段是拼文化,哪个城市文化繁荣发达,哪个城市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已经走过以GDP 为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阶段,而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文化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战略也因此逐步成为城市管理决策者的自觉选择。这说明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迈入一个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时代。而积极倡导读书活动,使一个商潮涌动的城市同时成为书香弥漫的城市,正是自觉地追求文化,积极地崇尚知识,以及深圳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战略性选择。

二、实现公民读书求知的文化权利是党委和政府的文化责任
从政府层面来说,读书月是基于我们对文化权利以及政府的文化责任等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并较早在全国提出明确政府的文化责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早在1966 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对文化权利的理论内涵等做了多方面的阐述。1997 年,我国政府签署了这一公约,并于2001 年获得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自此以后,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深圳就是在全国较早关注文化权利问题的城市之一。概括来说,我们认为,公民文化权利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四是文化创造成果受保护的权利,五是自由进行文化选择的权利。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一样,是平等的概念,它们在公民权利结构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状况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文化权利概念的提出,首先意味着我们要对政府的文化责任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也就是说,作为公共行政部门,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去积极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如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等。但政府最基本的法定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资源,创造各种条件去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同时,政府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必须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政府文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在我们现阶段,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资源,并主要担当着对文化资源的调控,这也使得政府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更关注和重视显性的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相对忽视了隐性的文化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城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权利问题正从隐性层面上升到显性层面,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问题日益突出与迫切,构成了政府公共文化行政的重要内容,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在市民文化生活中,阅读是最为普遍也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阅读权也是市民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文化权利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读书月的举办,是有效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一种途径、载体和方式。

正是由于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作为深圳读书月的主要理念与指导思想,深圳读书月自举办以来,始终关注、了解并采取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实现大多数人的读书愿望与读书权利,因此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深圳读书月活动不仅在整个城市推动了求学问道的风气,而且还树立了一种热爱读书、追求知识的城市形象。以尊重知识、崇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日渐显著。

读书的权利与读书的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了解并努力满足广大市民的读书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市民读书的权利与愿望。为此,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还专门就“深圳人的读书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读者群体结构、读书时间及方式、读书兴趣及目的、购书环境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并努力通过各种活动来予以满足。如针对青少年儿童,读书月有“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少儿换书大会”“读书·成长与未来”知识大赛等活动;针对外来工,有“打工文学论坛”“读书成才报告会”等活动;针对基层,则有“学习在社区”系列主题活动;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市民群体,则有“深圳读书论坛”等。可以说,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构成了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指导原则,而它的举办就是这一宗旨和原则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读书月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我们以满足广大市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和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为出发点,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更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实践。读书月就是我们把这种思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

三、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
人文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始终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如历史上的伦敦、巴黎、纽约等一流的国际大都市都是人文精神的高地和集大成者。伦敦是老牌的帝国都市,科学理性和渐进求变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座,它的文化孕育出《大宪章》《政府论》《国富论》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皇皇巨著,培育出培根、牛顿、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家巨匠。巴黎之所以受到尊重,不在于它是时装之都、香水之都,也不在于美丽的塞纳河、著名的罗浮宫和高耸的埃菲尔铁塔,更重要的是她曾经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中心,是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纽约是最年轻的世界大都市,她的崛起,来自于自由、平等和机会所代表的“美国梦”对于世界移民的吸引,来自于移民文化共同缔造的开拓疆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精神,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使她成为文化的大熔炉,推动纽约迅速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纽约的文化包容的气度和文化创造的活力,是其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深圳和纽约一样,作为一个吸引1000 多万人前来创业发展的城市,如果没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没有一种精神的感召,没有一种文化的包容和凝聚,就不可能有如此旺盛的人气,也不可能有这座城市所创造出来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奇迹。深圳这座城市构成的主体是外来人口,他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汇集在一起就是宏伟的交响诗篇。深圳文化血液中有着丰富的中华母体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活力,民族传统的浸润无处不在。深圳又是一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连接中西,在大量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活动中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正是在传统的浸润和现代的创造中,深圳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气象和精神力量。这也是这座城市得以强劲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塑造和传承城市独特人文精神来说,深圳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广阅读。对文明的理解首先是通过对文明的阅读,亲近阅读就是亲近文明。所以,我们提出,不仅仅要把读书看成是事业成功的手段,更要把阅读提升到一个城市的价值层面,来塑造这个城市的精神品格。“让深圳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是深圳读书月的活动理念,我们也提出要建立这样一种价值观:在这个城市,读书人会获得尊崇。城邦是古希腊人文明习性的导师。一个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最终要落实到市民的文化心态上来。同样,我们要通过读书月,把深圳这座城市的理想注入市民心中,使得每一个市民在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到一种崭新的以读书为乐的文明习性。

我们十年如一日,这是对一种高贵的人文价值的坚守。读书给我们的是智慧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这种乐,非天然所能至,而要进行后天的熏习。只有通过读书这样的媒介,才能真正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同时,对于城市而言,读书月活动的举办,不仅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更表明深圳对未来的志向、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这是深圳软实力的源泉。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仰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仰望星空,就是时时思考更加深邃、更加奥秘无穷的未来。我们的城市,不仅要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又好又快运行,继续做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要有仰望星空的能力。只有这样,这个城市才能诞生持之以恒的理想主义的激情,而不是情绪化的爆发;只有这样,深圳人才能在以观念为先导的特区旗帜下,不断向前开拓。

四、倡导全民阅读是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文化建设的根本选择
如果说16 世纪以来的人类文明主要体现在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工业社会和以科技革命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文明,那么,21 世纪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城市文明。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有60%居住在城市。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全球城市”“网络城市”等新型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级研究课题。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最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三个“世界之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近2 亿农民工进入城市;人类历史上增速最快的城市化率;在全球各国中数量最为庞大的城市人口。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快速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城市设施、城市功能和包括生产、消费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从学理层面回应我国城市化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与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既对我国城市文化研究形成重大理论挑战,也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城市史学者研究指出,概观全球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城市都有其生命周期,即经历兴起、发展、繁荣、衰退或再度繁荣的过程。从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地的政教性城市,到古典时期的雅典、罗马作为帝国中心的世界大都市,再到后古典时期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性世界城市、中国的中央权力王城,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再到近代的伦敦、纽约等工业城市,以及今天的洛杉矶等后工业城市和亚洲东方城市的再度崛起。一部全球城市史就是一部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城市交替兴衰的历史,一部不同城市不断分别经历其生命周期的历史。那么,这个城市的生命周期是什么因素驱动的呢?

城市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物理属性,例如自然条件、建筑和道路等;一个是文化属性,包括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等。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的物理属性,尤其是城市所处人员流动和商业流通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兴衰。但地理大发现结束之后,全球市场开始形成,城市兴衰的生命周期就越来越由其文化属性所决定。

既然文化对城市发展如此重要,一个城市的发展终极意义是文化,那么,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我们应当追求一种什么类型的城市战略文化?是不是我们笼统讲的文化繁荣就是好的?一般来说文化繁荣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文化繁荣。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娱乐文化高度繁荣的例子,这既可能是当时城市文化高度发展的反映和体现,也可能是国家或王朝即将衰亡的征兆。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我国南宋时期的临安,其市民文化生活在当时世界可能是最丰富的,瓦舍、勾栏,熙熙攘攘;娱乐、休闲,通宵达旦。但这种娱乐文化的发达却与当时积弱的国家政治形势极不相称,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有人说,南宋亡国有三要素:民穷、兵弱、财匮。南宋学者王应麟指出,这皆源自当国士大夫的无耻。也就是说,大敌当前,南宋朝野上下那种怡然自得的苟安心态,那种人为的懈怠所引起的文怡武嬉、不思进取,才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相似的例子还有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伟大是众所周知的,研究其衰落和灭亡的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中古罗马人后来那种生活方式,尤其是过于追求休闲和娱乐的价值取向,可能是它走向衰亡的文化征兆。

与临安、古罗马的高度娱乐、休闲化的自我消弭性文化相比,还有另外一种文化类型,即融合了血性和理性的力量型、智慧型和创新型文化。中国的先秦时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这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文化类型的典范。

目前,不少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在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上,强调文化的商品性。我们要承认并且大力发展文化这一属性,使之更大限度地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消费性文化需求。但是过于强调文化的商品性、消费性,可能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困境,就是世俗性的商业文化对高端的精英文化的侵蚀,使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结构被迅速世俗化和犬儒化。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贝尔就曾指出这一点,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领域间已产生根本性的对立冲突。这种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冲突将更加突出,难以遏制。如何遏制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型文化野火蔓延,重建我们城市的精神文化传统,就是我们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所谓力量型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属于血气的部分。苏格拉底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血气和欲望,其中血气是最高的或者说最高贵的,它在本质上服从理性;欲望是最低的,它本质是反抗理性。血气在西方历来是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它是一种政治美德,是正义女神的品性。从血气来讲,就是人对何谓正确、何种东西带来尊严和荣誉的精神感受。所以,力量型文化强调的是何谓正义、何谓勇敢的价值品性。

所谓智慧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结构属于理性的部分。这种文化以追求知识和理性为旨归。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所谓创新型文化,在当前世界尤其集中表现在科技发明和艺术设计上,是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最佳结合的范例。这在深圳的企业被称作“文化+ 科技”模式。21 世纪是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并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我们看来,只有融合这三种文化价值,文化存在才是健全和具有比拼力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并历经多次政治、文化危机而不倒,究其原因,不能不说是与这种血性的、自强不息的、勤奋的、艰苦卓绝的文化追求及其影响有着内在的关联。它对我们今天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改革开放30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需求,城市的娱乐休闲文化产业也出现越来越兴盛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促进城市文化不断繁荣的前提下,保持城市文化兼具力量型、智慧型和创新型的品格,也就成为城市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个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而阅读对一种城市文化类型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我们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态。从知识获得力量,从经典吸取智慧,从文明启迪创新,就是我们阅读的追求。我们通过读书月专家的推荐书目,提倡大家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经典,以及邀请一些人文大家开设论坛,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典籍。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对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的阅读,是因为这些经典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未来的道路总是隐藏在过去的丛林之中,通过这些经典典籍的阅读,我们才可能理解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才会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古人为我们指引的灯塔。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例证,深圳近年来所致力打造的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文化已经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主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评比活动结果来看,“文博会”、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外来青工文化节、社会科学普及周等活动分别排名前五位。这五个文化品牌活动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基层,市民可以直接参与。这说明我们通过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和社科普及周等活动,已在市民中间形成了谈论知识、谈论科学、谈论学术、追求理想人生的良好风气。充分反映出我们这座城市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倾向于知识与智慧的,也证明了深圳不仅为全国提供着经济发展模式,还创造了一种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其中体现得更多的,也许是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深圳人不无独特的价值评判准则。

著名人文主义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他的《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一书中提出,在对不同的文明做出评价时,我们现在趋向于从“发展”和“发明”的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评价的话,希腊人是十分糟糕的……“希腊人没有留下一项值得一提的有用的发明创造”。那么,是什么让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成为欧洲思想家和文学家们魂牵梦萦的“用心灵寻找希腊人的土地”?那是因为希腊人创造了一种单纯、完美与和谐的文化典范,它代表的文化类型是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