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科学 > 科学综合 科学综合

扫码关注

大亚湾核电站:我国首座使用境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作者:张珩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7 人已围观

1978年12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法国外贸部部长弗朗索瓦时表示,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的设备。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首次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开启我国核电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
 
1985年1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日理万机的邓小平亲切会见了参加广东核电合营合同签字仪式的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爵,他强调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用这个项目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赋予了大亚湾核电站作为改革开放标志性工程的重大意义。通过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我国开创了利用外资建设大型基础产业项目的新路子。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石油价格起伏不定。长期依赖进口煤炭和石油发电的香港,正在寻求新的能源供应途径。而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迅猛发展,但广东煤炭、油气资源严重匮乏,电力供应出现瓶颈。如果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形势,争取国家的支持,让计划建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两台核电机组落户广东,无疑是实现广东省引进外资的突破、解决粤港电力需求的双赢之举。
 
广东省首先考虑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合作,经过充分论证,在解决“天文数字”的核电站建设资金上,双方共同提出了利用香港电力市场“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思路。这一思路,让大家看到了借助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解决核电站建设资金问题,在广东率先建设核电站的曙光。而在技术上,法国是当时核电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标准化、系列化建设的成绩斐然。购买法国核电设备,可行性非常大。
 
资金、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前进道路就此一马平川。当时中国不但存在着经济建设资金匮乏、技术和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还面临着思想僵化、观念冲突的窘境。我国核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取得了“两弹一艇”的重大突破,但在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举步维艰。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核电的起步,各方争论不休。就连小平同志引进国外设备建设核电站的构想,也面临诸多争议。
 
在那个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在赞同与反对引进国外设备实现核电起步上的争论,实则是开放和闭关之争。要说服那些担心改革开放会导致卖国的人转变思维并不容易。虽然谁都清楚,从零开始研发中国自己的核电技术,不仅要投入巨额资金、承受研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而且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化、批量化建设的水平。不过,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迈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左”倾僵化的思想观念渐渐融化,打开国门,抓住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实现中国核电事业高起点起步,逐渐成为大多数国人的共识。1982年12月,国务院果断决策,正式批准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邓小平指出,广东同香港合营的大亚湾核电站“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增加港人的信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用这个项目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让我们共同努力”。
 
总投资40.72亿美元的大亚湾核电站,从其诞生即呈现出与传统的基建项目迥然不同的特点:在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方面,大亚湾核电站改变了大型基建项目坐等国家投资的状况。从中国银行借贷3亿美元作为股本金,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出资1亿美元)合资成立了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在国家提供担保的前提下,通过设备出口国政府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了股本金(10%)外所需的90%资金,并以运营核电站产生的收益偿还贷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