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科学 > 社科机构成果 社科机构成果
“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概念
作者:高志忠.等 来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特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yezi 2023-02-03 人已围观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与灵机文化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互联网 +”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 +”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将达到1.96亿人,增长率为56.8%。数据显示,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的用户中,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61.2%,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三位。
“互联网+传统文化”即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传统文化学习、工具应用、器具购买等活动。“互联网 +传统文化”意在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电子媒体的形式(如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手机端游戏等内容领域)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内容制作、演艺明星、衍生产品等各个环节),并与社交、餐饮、出行等行业融合,普及给公众。目前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软件,涉及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戏曲、中国建筑、传统医学、民间工艺等诸多领域。“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新样态,它既是被传播的内容,也是传播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说,“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极具开发价值,而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 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 ”受世界七大艺术 —“绘画、舞蹈、音乐、雕塑、文学、建筑、戏剧”的分类启发,传统文化的分类也可以尝试从“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医学、传统建筑、民间工艺、国学文化”等角度进行挖掘开发。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所处的困境
(1)整体上过度商业化。相关服务商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产品缺乏内涵。网络平台杂乱及传统文化信息与互联网信息错漏成为密集“槽点”。
(2)产业当前的总体状态是缺乏规模性的行业生态。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处在探索创新阶段,行业生态尚未成型,各服务商在产品研发创新及运营上均未成熟 。
(3)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原本在学科属性和发展逻辑上存在极大不同,两个领域的结合对相关从业者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行业人才的匮乏正是造成当前发展令人不甚满意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市场导向出现偏差而过度商业化,容易导致产品缺乏内涵。
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思考[J].消费经济,2015, 31(6): 3-7。
谷卿.让“互联网+”引爆传统文化[N/OL].中国青年报, 2015-12-18. http://zqb. cyol.com/html/2015-12/18/nw.D110000zgqnb_20151218_7-02.htm.
刘阳.互联网+传统文化,“屏”上共生[N/OL].人民日报,2016-03-17. http:// media.people.com.cn/n1/2016/0317/c192370-28206679.html.
很赞哦! ( )
上一篇:互联网 +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