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深港文艺交流概况
作者: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2-15 人已围观
凭依地缘优势,深港两地合作时间长、成效明显。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开始,两地文艺交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1980年到1997年为第一阶段,是两地文艺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期。香港回归前,深港文学界来往频繁。深圳文学界利用《深圳作家报》搭起了与香港开展文学交流的桥梁,对大型深港文学交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如用图、文、诗结合的整版报道“深港作家诗人中秋赏月联欢晚会”;展开对香港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探讨研究,如《九十年代的香港女作家》《“儒商文学”之我见》《一枝拓展于世俗社会之上的花帜——读梁凤仪长篇小说〈花帜〉》;组团采访报道香港文学名家和香港文学动态,曾采访《香港文学》杂志社、香港《文学报》和香港作联等,拜会金庸等;让香港会员为报纸写评论和作品,撰稿人数达25人。1997年深圳市作协有香港会员43名。后来创办深港交流协会,大大促进了深港文艺交流,同时舞蹈、戏剧、书法、摄影交流逐渐增多。深圳杜鹃艺术团、罗湖艺术团、黄贝知音京剧团、罗湖粤剧社等常年与香港交流,参与荃湾、元朗、北区等演出,香港文化社团经常在罗湖开展活动。文艺展演成为最突出的两地双向文化交流形式。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3年,深港文艺在交流与合作中调整。香港回归后,两地民间文艺交流进入了调整期。具体表现为两地联合开展文艺活动频率大幅度降低,深港交流协会停办,《深圳作家报》停刊,两地文艺交流和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小。例外的是传统的粤剧艺术一枝独秀,靠近罗湖口岸的60多家粤剧曲艺社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粤剧培训市场,深圳市粤剧团连年赴香港商演好评如潮。与此相对的是深港双方官方每年举办的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拓展了文化合作新空间。
第三阶段是2003年到2009年,深港文艺交流进入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的新时期。从2003年开始,深港文艺交流进入了新阶段,开始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文艺交流合作格局。首先,深圳文艺从香港民间开始走入香港主流社会。董小明等深圳专家接受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会的委任,直接参与香港文化资助方面的工作;深圳雕塑院、深圳画院专家应邀担任香港艺术馆策展人;深圳画院的学术文献被收入香港亚洲艺术文库;深港澳舞蹈大赛,吸收了三地舞蹈工作者;深港画家、书法家共同组织采风和参加比赛等;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与香港沙田剧团合作创作编排舞台剧《大年三十晚上的月亮》,上演后受到香港民众的热烈追捧。其次,成功以重大文化节庆搭建起深港文化交流平台。再次,创意十二月、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等深圳文化盛会,香港全方位参与。
第四阶段从2009年至今,深圳成为中国首个“设计之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深港文艺交流进入新的活跃期。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的“设计之都”的城市后,深圳与香港文艺交流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阶段。深圳的世界设计师大会、当代国际海报回顾展、世界设计发展高峰论坛、首届深港创新设计双城展等,让香港设计艺术界瞩目并参与。深港合办“深港设计双年展”成为常规展,推广两地设计艺术特色结合。深圳陆续创办深圳创意舞蹈大赛、深圳国际魔术节、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为深港文艺交流搭建了高规格平台,在香港艺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推进城际合作,共建文学湾区。深圳市剧协与香港诗词协会举办深港首届“中国诗人节纪念活动”;轮流在两地举办“深港中国诗人节”为深港诗歌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罗湖口岸粤剧曲艺团发展至80多家,吸引大批香港粤剧迷来深圳过戏瘾,节假日平均超过600人排队唱戏。两地文艺交流非常活跃。
从1980年到1997年为第一阶段,是两地文艺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期。香港回归前,深港文学界来往频繁。深圳文学界利用《深圳作家报》搭起了与香港开展文学交流的桥梁,对大型深港文学交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如用图、文、诗结合的整版报道“深港作家诗人中秋赏月联欢晚会”;展开对香港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探讨研究,如《九十年代的香港女作家》《“儒商文学”之我见》《一枝拓展于世俗社会之上的花帜——读梁凤仪长篇小说〈花帜〉》;组团采访报道香港文学名家和香港文学动态,曾采访《香港文学》杂志社、香港《文学报》和香港作联等,拜会金庸等;让香港会员为报纸写评论和作品,撰稿人数达25人。1997年深圳市作协有香港会员43名。后来创办深港交流协会,大大促进了深港文艺交流,同时舞蹈、戏剧、书法、摄影交流逐渐增多。深圳杜鹃艺术团、罗湖艺术团、黄贝知音京剧团、罗湖粤剧社等常年与香港交流,参与荃湾、元朗、北区等演出,香港文化社团经常在罗湖开展活动。文艺展演成为最突出的两地双向文化交流形式。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3年,深港文艺在交流与合作中调整。香港回归后,两地民间文艺交流进入了调整期。具体表现为两地联合开展文艺活动频率大幅度降低,深港交流协会停办,《深圳作家报》停刊,两地文艺交流和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小。例外的是传统的粤剧艺术一枝独秀,靠近罗湖口岸的60多家粤剧曲艺社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粤剧培训市场,深圳市粤剧团连年赴香港商演好评如潮。与此相对的是深港双方官方每年举办的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拓展了文化合作新空间。
第三阶段是2003年到2009年,深港文艺交流进入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的新时期。从2003年开始,深港文艺交流进入了新阶段,开始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文艺交流合作格局。首先,深圳文艺从香港民间开始走入香港主流社会。董小明等深圳专家接受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会的委任,直接参与香港文化资助方面的工作;深圳雕塑院、深圳画院专家应邀担任香港艺术馆策展人;深圳画院的学术文献被收入香港亚洲艺术文库;深港澳舞蹈大赛,吸收了三地舞蹈工作者;深港画家、书法家共同组织采风和参加比赛等;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与香港沙田剧团合作创作编排舞台剧《大年三十晚上的月亮》,上演后受到香港民众的热烈追捧。其次,成功以重大文化节庆搭建起深港文化交流平台。再次,创意十二月、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等深圳文化盛会,香港全方位参与。
第四阶段从2009年至今,深圳成为中国首个“设计之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深港文艺交流进入新的活跃期。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的“设计之都”的城市后,深圳与香港文艺交流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阶段。深圳的世界设计师大会、当代国际海报回顾展、世界设计发展高峰论坛、首届深港创新设计双城展等,让香港设计艺术界瞩目并参与。深港合办“深港设计双年展”成为常规展,推广两地设计艺术特色结合。深圳陆续创办深圳创意舞蹈大赛、深圳国际魔术节、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为深港文艺交流搭建了高规格平台,在香港艺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推进城际合作,共建文学湾区。深圳市剧协与香港诗词协会举办深港首届“中国诗人节纪念活动”;轮流在两地举办“深港中国诗人节”为深港诗歌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罗湖口岸粤剧曲艺团发展至80多家,吸引大批香港粤剧迷来深圳过戏瘾,节假日平均超过600人排队唱戏。两地文艺交流非常活跃。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