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一水同源,这里是深港融合的纽带桥梁(黄贝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罗湖)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12-30 人已围观
杏坛两地育桃李。20世纪80年代,深港两地商务往来日趋频繁,到2001年,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已达到13万人,他们希望子女能在深圳享受到符合香港教育体系的教育,以保持与香港教育的衔接,方便将来回香港升学或在国际上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春源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了全市首所港人子弟学校——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该校是内地首批获得香港派位的学校,采取双轨制升学,深港学生混合编班,接受同等教育,不分彼此,共学同乐,被称为“离港的香港小学”。如今,在大湾区战略规划的吸引下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回到内地发展的毕业生比例不断攀升,他们的就业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据统计,2016年之前就业的毕业生,有20%从事互联网等科技行业,是父辈从事此行业的两倍。港人子弟学校的学子们,正以深圳为中心,遍布湾区各大城市,在大湾区版图上擘画着美好未来。
▲深圳河
一河两岸心相融。走进文华社区,有一条长约280米、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深港睦邻友好街区,道路两旁榕树林立,路面宽阔整洁,随处可见港味十足的新潮艺术涂鸦和雕塑装置。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乘凉,儿童围绕着雕塑嬉戏打闹。选择在这里建设深港睦邻友好街区,是因为文华社区紧靠文锦渡口岸,居住着1000多名跨境学童和2000多名港籍居民,是深港居民深入交流、深港社会深度交融的舞台。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一个个居民微信群建立起来了,针对深港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活动遍地开花,诸如跨境司机驿站、暖蜂驿站、环卫工人休憩室等多元化服务站点,成为跨境司机、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者竞相追捧的热门之地。“党委委员+ 网格员+ 专业社工”这一创新服务小组,为深港居民提供了无微不至、全天候的政务服务,不仅让港人“心更近”,更促使他们“安心居住、深度融合”。
▲深港睦邻友好街区
深港同存罗芳村。深圳和香港都有个“罗芳村”。20世纪80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道:“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悠扬旋律中的小河,正是静静流淌过黄贝街道的深圳河。河的两岸,遥相呼应着两个名字一样的村落——深圳罗芳村与香港的罗芳村。昔日,河两岸经济尚有较大差距,但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切悄然改变。深圳的罗芳村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种出的青菜,竟能在对岸香港卖出令人咋舌的高价,种菜村民的人均月收入轻松过万,家家户户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不仅如此,他们还建起了厂房,吸引港商投资设厂,经济活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深圳城市化建设的浪潮汹涌澎湃,无数外地追梦人涌入罗芳村,寻找一片栖息之地。昔日的菜农们,不再奔波于两岸贩卖蔬菜,而是转而通过出租房屋,收获了新的财富,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如今,深圳的罗芳村正规划着一次全新的蜕变,将重建为一个超过11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区域,青山与绿水环抱,居住与商业功能并重,产业链条愈发完善。从昔日的小乡村,到今日的繁华城区,罗芳村再次扬帆起航,向着未来全新的产业价值高地迈进。
▲20世纪50年代罗芳村村民过境耕作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