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沙头角有条小铁路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16 人已围观
百年前,沙头角有条铁路支线,可接驳广(州)九(龙)铁路南下红磡尖沙咀、北上深圳广州。
沙头角小铁路为什么是“小”,建于何时,为何而建?近日,笔者和同事去香港新界的大埔墟火车站参观了香港铁路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据香港铁路博物馆资料显示:1910年,九广铁路英段正式通车,新的铁路运输为粤港两地的交通与发展,带来了急剧的改变。与此同时,北约理民府建议于粉岭车站旁修筑一条支线连接边境沙头角,促进新界东北的交通运输,并希望日后可连贯新界西部青山、屯门一带。港英政府终于在1911年4月同意兴建一条轨距2英尺(61厘米)的窄轨铁路,由粉岭通往沙头角。由于兴建九广铁路英段时仍有大量建筑物料可供使用,因此建筑工程在当年12月顺利完成,于1912年4月正式全线通车。
200年前,清嘉庆《新安县志》中“官富司管属村庄”记载的“粉壁岭”,即今香港新界北区的“粉岭”。19世纪早期建墟的东和墟,如今称为沙头角中英街。从香港巴色会传教士在1853年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整个沙头角墟有三条街道,分别被称为上街、下街(或正大街)和旧街。这些街道都很窄——大约15英尺(约4.57米)宽,商铺数行并排,有72家店铺。别看沙头角墟形成不到200年,规模不大,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它承担起新安县东部物流中转的重要作用。深圳墟位于深圳河的源头,并且是从蛇口后海湾驶入河内的大船停靠的繁忙码头。但是深圳墟没有水路直通东边的大鹏湾,而沙头角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从深圳去东部的港口。
沙头角小铁路为什么是“小”,建于何时,为何而建?近日,笔者和同事去香港新界的大埔墟火车站参观了香港铁路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据香港铁路博物馆资料显示:1910年,九广铁路英段正式通车,新的铁路运输为粤港两地的交通与发展,带来了急剧的改变。与此同时,北约理民府建议于粉岭车站旁修筑一条支线连接边境沙头角,促进新界东北的交通运输,并希望日后可连贯新界西部青山、屯门一带。港英政府终于在1911年4月同意兴建一条轨距2英尺(61厘米)的窄轨铁路,由粉岭通往沙头角。由于兴建九广铁路英段时仍有大量建筑物料可供使用,因此建筑工程在当年12月顺利完成,于1912年4月正式全线通车。
200年前,清嘉庆《新安县志》中“官富司管属村庄”记载的“粉壁岭”,即今香港新界北区的“粉岭”。19世纪早期建墟的东和墟,如今称为沙头角中英街。从香港巴色会传教士在1853年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整个沙头角墟有三条街道,分别被称为上街、下街(或正大街)和旧街。这些街道都很窄——大约15英尺(约4.57米)宽,商铺数行并排,有72家店铺。别看沙头角墟形成不到200年,规模不大,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它承担起新安县东部物流中转的重要作用。深圳墟位于深圳河的源头,并且是从蛇口后海湾驶入河内的大船停靠的繁忙码头。但是深圳墟没有水路直通东边的大鹏湾,而沙头角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从深圳去东部的港口。
▲
清末民初,东和墟是沙头角古镇最热闹的地方,渔场繁华,贸易往来频密。
据统计,1904年至1910年间,一个月内会有7.5万人次在此运送900吨的货物,旺季时运送的货物还会翻倍。
清末民初,东和墟是沙头角古镇最热闹的地方,渔场繁华,贸易往来频密。
据统计,1904年至1910年间,一个月内会有7.5万人次在此运送900吨的货物,旺季时运送的货物还会翻倍。
据港英政府在1904年至191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沙头角扮演深圳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物资集散地角色。此地把大鹏湾的大米、盐和鱼输送到7英里(约11.3公里)外的深圳墟大市场贸易,(靠苦力)在所有道路上搬运,平均每月有75000人运送900吨货物,在旺季时还要翻倍。这些惊人的贸易量,凸显沙头角墟的兴旺和商贸驿站之重要。
沙头角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兴盛决定了改善这两地交通的“刚需”。从粉岭建一条铁路支线开往沙头角的民间呼吁,契合港英政府对新界北区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支线上马,水到渠成。
修建粉岭至沙头角铁路支线,使用的路轨和枕木等材料,都是九广铁路英段改用标准轨而拆卸下来的窄轨铁路物料,规格较低,所以这条支线建成为“小铁路”。修筑这条小铁路时,全是山岭丘陵,没有道路可达,所需钢材、枕木、石料、红毛泥(水泥)等材料全用牛车和人力运送,沿途征用多座山林和搬迁多个坟墓,建筑工程足足用了一年时间完成。
▲
沙头角支线铁路设施相对简陋,客车车身由红磡工场内的小型车卡改装而成,
乘客挤在没有上盖的车卡上,饱受日晒雨淋之苦。通车一段时间后,才给车卡加上了帆布顶盖。
沙头角支线铁路设施相对简陋,客车车身由红磡工场内的小型车卡改装而成,
乘客挤在没有上盖的车卡上,饱受日晒雨淋之苦。通车一段时间后,才给车卡加上了帆布顶盖。
沙头角支线于1912年4月1日全线开通,全长11.66公里,设起点至终点5个站,途经洪岭、禾坑及石涌凹3个站。每站只建有简单的避雨上盖,列车上设有售票员。通车时票价为3港仙(香港硬币1仙等于0.01港元)。这段短短的路程,由于线路弯多路急,设备较为落后,因此速度不快,平均每趟行车需要55分钟才能走完。营运时使用两台窄轨蒸汽机车拖行。而客车车身由红磡工场内的小型车卡改装而成,乘客挤在没有上盖的车卡上,面对烈日和暴雨,遭受着日晒雨淋之苦,后来才给车卡加上帆布顶盖。通车初期每日对开8班列车,配合九广铁路的时间表行驶。除了客运,支线也兼办货运,主要是运送砖和煤。
通车初期支线营运并不理想,年乘客量只有42940人次。后来改善设施和服务,1914年增设头等车卡,并于1915年有新的票务安排后,乘客才增至每年676087人次,并且支线首次实现盈利。至1919年达到全盛,全年乘客达到80多万人次。后来沙头角公路于1927年建成通车,铁路支线的营运大受影响,最终在一年后停驶。
在新界大埔的香港铁路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英国的“0-4-4T型”蒸汽机车,这是1923年九龙铁路公司向英国W.G.Bagnall工厂订制了两台蒸汽机车火车头,目的是为了更换沙头角支线准备退役的机车。不过,这一年港英政府已经确定要修建沙头角公路,同时准备取消沙头角支线铁路的运营。1924年7月,两部火车头运抵香港投入使用后,直到1928年4月1日,在整整运行16年后,由于沙头角公路的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到铁路的经营,粉岭至沙头角支线正式停运。
1933年,支线停驶后的其中一列W.G.Bagnall0-4-4T蒸汽机车,被卖到菲律宾的甘蔗园使用,直至1995年被九龙铁路公司重新购回。九铁公司将机车修复到上世纪20年代的原貌后,于1997年放置于香港铁路博物馆作静态保存,现时在大埔墟站为公众展出。
众所周知,1898年英国租借九龙新界后,小小一个沙头角被一分为二,分别有港方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今属深圳市盐田区)的“一街两制”。虽然在1950年两地开始实施“封河口”边防管理,但是,双方居民仍然可以自由来往和互相在对面街市买卖贸易。而对于香港九龙的市民以及内地沙头角镇以外的居民,则分别要申请办理“禁区纸”和“边防禁区通行证”。20世纪初,沙头角至粉岭铁路支线建成,运营时间虽短,但是大大方便了沙头角、盐田乃至葵涌、大鹏等地区人员和物资的流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市第三十三届菊花展
下一篇:深圳独特的风土人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