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红色大鹏·传承:革命薪火,红色基因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大鹏)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1-03 人已围观
从革命战士到改革先锋——袁庚祖居。王母河畔,临海靠山的村落里,岭南建筑群青砖黛瓦、错落有致。这里是水贝村,“改革先锋”袁庚的家乡。1917 年,袁庚出生于此,6 岁入读私塾,在水贝书屋接受启蒙教育。14 岁以全省“会考”第八名的成绩进入广东省一中(广雅中学)读书。1936 年,袁庚考入了黄埔军校燕塘分校,实现了报国梦。“七七事变”后,军校的训练时断时续,人心涣散,袁庚有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一年后,袁庚带着彷徨、苦闷回到了大鹏。当时,各个党派都想要“拉拢”这名从著名军校回乡的优秀青年,袁庚以“君子不入党”的理由拒绝了。
1938 年,大鹏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后,钟原登门拜访袁庚,带来了《共产党宣言》《西行漫记》两本书。正是这两本书,开启了袁庚共产主义的启蒙,使他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步加深、转变。随后,袁庚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9 年,在入党介绍人钟原、赖仲元的见证下,袁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袁庚入党后,一直活跃在党和人民需要的第一战线上。
抗日战争年代,他参加海岸流动话剧团,组织大鹏“青抗会”,参加坝岗(现坝光)抗日自卫队,并在这支部队打响了华南抗战第一枪。1938 年 10 月中旬,日军为了切断中国海上通道,配合夺取武汉重地,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发动了入侵华南的广州战役。同年 10 月12 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打得国民党海防守军措手不及。在日军主力登陆大亚湾的前一天,10 月 11日,小股日军在宝安大鹏镇坝岗村外的海滩登陆,进行佯攻,被坝岗抗日自卫队的哨兵发现。坝岗抗日自卫队的 20 多位村民在队长黄岸魁的带领下,准备伏击日军。这支民间抗日武装,黄闻、钟原等一批共产党员是主力,袁庚是事实上的军事教员,他手中的武器是一把农用锄头。队伍里还有打猎用的土枪、土炮和一把真正意义上的枪——左轮手枪。当队长喊“打”的时候,土枪哑火了,拿左轮手枪的同志,由于紧张,不知所措。在日本兵越来越逼近的危急关头,袁庚夺过手枪,朝着敌人连开三枪,自卫队的土枪、土炮也一齐开火。日本兵虽然没有伤亡,但也被吓惨了,仓皇而逃。就这样,在南粤大地,一个和善的乡村老师,打响了民间抗日的重要一枪。
他还担任“大亚湾抗日护航大队”副大队长、出任东纵联络处处长,负责对日情报工作。1944 年 8 月,毛主席亲自批示,任命袁庚同志为东江纵队联络处处长,负责广东沿岸及珠江三角洲敌占区的情报工作。
在抗日战争后期,美军原计划是在广东沿海进行登陆,登陆后加补给,然后再飞到日本本土作战。但是美方担心登陆计划已提前泄露。于是,美军与中国进行了情报合作。而袁庚就是专门负责跟美军联络的联络处处长。接到任务后,袁庚迅速开始搜集情报,竟然在东南沿海发现了一批日军部队在修建一些奇怪的洞穴工事。袁庚立刻将这一情报准确传给了美军,最终确认,这支在修建洞穴工事的军队就是神秘消失的波雷部队。波雷部队是日军一支精锐部队,尤其擅长洞穴碉堡作战。他们从河南开封一路打到湖南衡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是在湖南衡阳之后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人再听到他们的消息。据推测,波雷部队准备在美军登陆时,一举歼灭美军登陆部队。美军根据这个情报,放弃了在华南登陆作战的计划,加之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顽强抵抗,美军最终选择避开与日军正面交战,直接在日本本土投放 2 枚原子弹。后来,美军在致东纵司令员曾生的信里,特地对袁庚表示感谢。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袁庚从战时情报战线转至国家外交战线。最显著的功绩之一,就是 1963 年破获特务刺杀刘少奇案。那一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柬埔寨,出访前中央获知,国民党派出上校级特务,准备在柬埔寨刺杀刘少奇。当时,袁庚已调任中央调查部一局副局长,分管东南亚工作。根据中央安排,袁庚及先遣队伍迅速赶赴柬埔寨对特务进行跟踪监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进行侦查工作。他们逐段逐屋访问调查,查证数以百计人物资料。袁庚凭借着自己历经军界、政界、外交界的几十年经验,迅速破译 10 封“密信”,在刘少奇主席出访柬埔寨前 72 小时,成功逮捕国民党特务数十人,一举破获了国民党特务计划在柬埔寨制造爆炸刺杀刘少奇的“湘江案”。后来,对于刘少奇主席的这次到访,西哈努克亲王评价说:“中国国家主席是用生命把友谊送过来的。”
1978 年,61 岁的袁庚出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此后,便开始了他的改革开放之路。从大鹏水贝走出的热血青年,穿越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从军事情报到国家外交,从隐蔽战线到改革前哨。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生于什么家庭,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后来为什么被称为“改革先锋”,这里或许都有答案。
1949 年 9 月,解放军南下挺进广东,在粤赣湘边纵队的配合下,打响了解放广东的战斗。9 月 30 日,近千名由香港北上准备参加广州接管工作的进步青年、学生和部队干部驻扎在宝安县大鹏王母墟。傍晚,他们接到香港《华商报》转来的新华社新闻稿,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国旗、国歌、首都和将于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时任粤桂边纵队参谋长杨应彬组织人手连夜缝制国旗。10 月 1 日 6 时许,近千人在大鹏王母墟光德学校的大榕树下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由于消息不灵通,事后才得知,北京的开国大典是在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开始的。王母墟升起的那面国旗比大典早了 9 个小时,华南地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就这样升起了。
▲袁庚祖居
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军政干校、抗日民主政府、交通情报站。大鹏街道有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 3 处,分别为东江纵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路东新一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东纵下沙交通情报站旧址。
东江纵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位于大鹏所城东门外龙头山山腰的东山寺,于 1944 年 7 月成立。学员除东纵本身干部外,还有地下党组织成员及进步学生,著名抗日英雄刘黑仔就是该校第一期学员。学校开设多种课程,政治课主要学习《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中共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军事课主要学习队列、四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三大战术(袭击战、夹击战、麻雀战)、班排进攻与防御地形学、军事技术和简易通信等。当时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地上铺层稻草,便是课堂兼宿舍,没有桌椅板凳,就席地而坐,室内住不下,许多学员就在山坡上搭建草棚住宿。1945 年春,学校随东江纵队司令部迁往博罗罗浮山。
路东新一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王母社区王母旧街 97 号的陈伙楼。抗战期间,陈伙及其家人移居香港,楼房空置。1944年 10 月 10 日,广东省临委在大鹏王母圩陈伙楼成立抗日民主政权 ——路东新一区人民政府,管辖大鹏地区 6 个乡。区长赖仲元是地主赖松生的儿子。在赖仲元的带领下,新一区各乡的减租减息运动迅速开展起来。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生活得到改善,从而调动了群众拥护抗日民主政权和参加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的积极性。路西解放区农会会员由减租减息前的 7800余人迅速发展到减租减息后的 35 万人,极大地加强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群众基础,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
东纵下沙交通情报站旧址位于下沙社区上围村的油草棚叶氏宗祠。油草棚是一个传统村落,有 200 多年历史,据说因草木茂盛油绿而得名。村子位于金沙大道南段的半山腰一个山坳里,朝向大海,两侧溪流环绕,鼎盛时期全村有五六百人,村民以叶姓为主。据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当时情报站主要任务是负责接待游击队的领导和战士,传递各种军事情报。1944 年,由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军政委员会和东江游击队部分指挥机构组成的领导机关曾在油草棚驻扎,电台设在叶氏宗祠,8 月至 12 月开办过一期电台报务员训练班。
王母围——华南地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相传南宋王朝都城被元军攻陷后,太后杨淑妃带着小皇帝一路躲避元军,来到今日的大鹏王母,有部分人留下来歇息养伤、垒墙盖房、捕鱼打猎、开荒种粮,生生不息繁衍了一个村落。定居下来的人们为了纪念皇母恩德,把这里称为“皇母围”。由于当地人讲话“王”“皇”不分,“皇母围”三个字从当地人口里说出就成了“王母围”。
▲王母围居民小组党群服务站内 1:1 复制
深圳博物馆特邀著名油画家周小愚创作的《王母墟升旗》
1949 年 9 月,解放军南下挺进广东,在粤赣湘边纵队的配合下,打响了解放广东的战斗。9 月 30 日,近千名由香港北上准备参加广州接管工作的进步青年、学生和部队干部驻扎在宝安县大鹏王母墟。傍晚,他们接到香港《华商报》转来的新华社新闻稿,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国旗、国歌、首都和将于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时任粤桂边纵队参谋长杨应彬组织人手连夜缝制国旗。10 月 1 日 6 时许,近千人在大鹏王母墟光德学校的大榕树下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由于消息不灵通,事后才得知,北京的开国大典是在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开始的。王母墟升起的那面国旗比大典早了 9 个小时,华南地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就这样升起了。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