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旅综合 文旅综合
青色大鹏·底蕴:青砖小城,悠远绵长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深圳78街“全景画像” (大鹏)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1-03 人已围观
青色,是青铜器的颜色,属于中华五正色之一,是中国文化的色彩符号,是大鹏街道历史古韵的象征。
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咸头岭遗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没有深厚的历史。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繁衍生息。坐落在大鹏湾东北迭福湾内二、三级沙堤上的咸头岭遗址,距今 7000—6000 年,面积约 30000 平方米。该遗址于 1981 年被发现,先后进行了 5 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白陶、彩陶、石器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出土遗存主要来自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重要。咸头岭遗址是珠三角地区发现的现存规模较大、出土遗存丰富、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评为 200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咸头岭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出土的鸡形提梁壶
“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大鹏所城。从咸头岭遗址走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志》记载:“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大鹏所城是深圳 3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距今已有 600 余年历史,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军事要塞,深圳别称“鹏城”即源于此。
大鹏所城平面呈方形布局,占地约 11 万平方米,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三条主要街道。明清两代,大鹏所城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抗击倭寇、剿灭海盗、守卫中国南部海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里前后走出十几位将军,不断书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丽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大鹏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留下许多传奇。沧桑所城,见证了 600 余年的岁月风尘,也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大鹏军语、大鹏清醮、大鹏凉帽、天后祭等。如今,这里既是景区又是社区,民居楼错落有致,客栈商铺林立,有大小不一的各类主题展馆,如赖恩爵振威将军第“赖恩爵生平展”、怡文楼“鹏城春秋展”、大鹏粮仓“海防展”,还有红色主题“抗日英雄刘黑仔旧居展”“东江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展”“戴氏大屋红色印记展”等。
▲大鹏所城
清代振威将军赖恩爵。大鹏所城南门街内,有一座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建筑群,这便是赖恩爵将军第。大门上横额为道光皇帝御题的“振威将军第”匾,足见这座宅邸的辉煌往事。进入将军第,可见院、屋、井、廊,墙体的青砖和卵石,讲述着赖家“三代五将”的故事。在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赖家三代出了五位将军,大鹏人把赖氏家族同鼎鼎大名的杨家将相提并论,称“大宋杨家将,大清赖家军”。清代振威将军赖恩爵便是“赖家军”的杰出代表,他参与并指挥的“九龙海战”是一次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著名战斗,经过数小时的交战,最终英军战败,被迫撤回香港。“九龙海战”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吹响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号角。赖恩爵始终希望能够收回香港岛,但遗憾的是,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他在临终前,把 5 个孙子叫到床前,留下遗愿“希望有朝一日,收回香港岛”。148 年后,1997 年 6 月21 日香港回归前夕,散居各地的赖氏后人,纷纷回到大鹏所城,举行仪式纪念赖恩爵将军和庆祝香港回归,并在赖恩爵将军第内悬挂了一块红色纪念匾,上写“还我祖愿”。今天,进入将军第内可见“收回香港、还我祖愿”的牌匾,左右是对联“南京条约今洗雪,鸦片毒害永难忘”。
▲凤凰广场与粮仓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赖恩爵将军第西座开办“东江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保家卫国,延续英雄气魄。训练班朝气蓬勃,大量进步青年冲破国民党当局的层层封锁,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大鹏参加青干班学习并加入东江纵队。学员们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事化生活,为抗日斗争注入新生力量。除振威将军第外,大鹏所城中还分布着 11 座明清两代的将军第,共计 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 处遗址,这些古建筑如今正诉说着大鹏所城的往事与新生。
“摸夜将军”刘起龙。大鹏所城从明洪武年间建城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城里将军府邸众多。逢年过节将军们回家,护身亲兵提早就抵鹏城等候,处处巡查、事事落实,唯恐有差错,这害苦了住在鹏城的新安县丞和平民百姓。阿十(刘起龙小名)自小就见过许多这样热闹的场面,下了决心,等到将来自己做了将军,决不做劳民伤财的事。做了将军以后,他每逢回家,从不声张,总在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时悄悄进城。有一次,三更已过,鹏城百姓都进入了梦乡,西门外站着几条黑影,原来刘起龙又摸夜回家了。因为时间太晚,城门已关上,刘起龙与随从卫兵决定攀越城墙进城。只一会儿工夫,他们就爬上了城墙的垛口。谁知没等他们站稳,就被一个拿着敲锣槌子的巡更士兵发现。刘起龙站起来说:“回家太晚,只好爬进来。”巡更士兵模糊间看见这几个人都是军士模样,询问几句发现无异样,便放他们走了。第二天,巡更士兵在同伴面前一说,内中知情者提醒他说是摸夜将军,于是大家都紧张起来。不久,上司传令,说刘将军有事传见巡更士兵,他们心中七上八下,以为这次非倒霉不可。到刘将军府后,看见将军家里的摆设一点都不奢华。一会儿,刘将军着便服出来相见,并带着鼓励的口气说:“昨晚你们做得很好,我要奖励你们呢!”结果这些巡更士兵得到了刘起龙将军奖赏的十二两银子。
▲振威将军第
刘黑仔故居。大鹏所城东门巷 6 号,有一栋近代三层独立小楼,是名列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百名抗日英雄谱》中的抗日英雄刘黑仔的故居。刘黑仔,原名刘锦进,1939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2月加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名为东江纵队)。他带领短枪队在九龙、西贡和沙田一带袭击日军,出色地完成运送武器、护送文化界名人、抢救国际友人、打击汉奸土匪、收集军事情报等任务。在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期间,香港岛、九龙半岛曾活跃着一支威震港九、使日寇汉奸闻风丧胆的短枪队,就是刘黑仔率领的广东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
前些年《东江英雄刘黑仔》《明月几时有》热播,有人直呼枪战戏、动作戏高燃。也有人疑惑,片中刘黑仔刺杀汉奸日军如探囊取物,真有这么夸张?实际上,现实比电影还精彩。刘黑仔不仅枪法如神,还是个“实力演技派”。某日,经过乔装打扮的日本宪兵大佐、特务头子东条正之等 3 人,乘车窜到界咸村矿山附近。刘黑仔识破操着一口流利广州话的东条正之,骗对方说:“我们是汪精卫的部下,有话好说。”在东条正之中计松懈时,刘黑仔立即指挥队员一举将他们抓获。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刘黑仔也有一枪不发,全靠智慧取胜的时候,“智擒李观姐”就大受传颂。初到香港时,为肃清当地为害人民的土匪,刘黑仔带领短枪队乔装成“同路人”,声称有发财路数,上门请李观姐等吃饭,要与李匪“同捞同煲”。之后,刘黑仔趁李匪闻财则喜,得意忘形之时灌醉对方,将其制服。一枪不发,李观姐及 60 名匪徒束手就擒。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大鹏清醮)。其起源也与大鹏所城有关。据传,所城建好使用前,北城门一带发生瘟疫,人畜死亡,引起百姓恐慌。负责建城的头领马上请来堪舆大师,大师认为北门是白虎门,除了堵上此门外,还应请道士来“打醮”做法事。古时“打醮”有两种模式,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二为酬神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相当一段时期内,大鹏清醮是为纪念阵亡军士和超度海上罹难孤魂的“瘟醮”,后来太平盛世就被称为“太平清醮”。自明清以来,大鹏所城一直是海防重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革命根据地,战事不断。大鹏清醮在酬谢神恩、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仪式基础上,增加了祭拜历朝历代因守卫海疆为国捐躯的英烈的仪式。因此,大鹏清醮又叫大鹏追念英烈习俗。2007 年,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大鹏清醮)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鹏清醮长达八天,其收官之作是盛大的千人将军宴。
将军宴。大鹏所城在明清两代出了很多将军,不仅赖氏,所城中刘氏、杨氏、李氏家族也曾涌现出将军,鹏城村因此就有了“将军村”的美誉。将军们常年在外走南闯北、浴血奋战,每次凯旋,都会在城内大摆宴席犒赏三军,称为“将军宴”。这种传统被传承延续下来,成为每届大鹏清醮的高潮。
▲将军宴
将军宴上,鸡鸭鱼猪,样样皆有,还有本地酿制的黄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正如将军们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因焖煮为多,菜肴都以本地人常用的深海碗盛装,既能留住汤汁,也能保温锁鲜。豪华版“将军宴”用料上乘,既有鲍参翅肚,又有鸡鸭鱼猪,亲民版则以本地饲养的鸡鸭猪为主,做法非常具有大鹏特色。肥而不腻的“焖猪肉”,用大锅柴火焖制,数十斤猪肉的精华都浓缩到汤汁中,小孩子们用汁捞饭都能吃上三大碗。汁浓味厚的“将军鸭”,与干葱头、姜、蒜、沙姜等材料混炒提香,后倒入秘制酱料,焖至收汁,肉质软滑。还有带着浓浓南乳五香的大鹏“三炸”、皮滑肉嫩搭配着特制姜葱油碟的白切鸡 …… 穿越数百年的美味都在这里。
岭南禅宗——东山寺。明代岭南名士王德昌曾赋七律《大鹏东山寺》:
不到东山二十秋,西风藜杖又重游。
烟霞有约山如在,岁月无私人白头。
薝卜花飞深院静,菩提树荫古坛幽。
丹梯欲上应长啸,遥望汪洋天际浮。
从大鹏所城东门出来,直行 600 米左右,可见一座寺庙,雄伟壮观,香火旺盛,便是东山寺。东山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坐落于龙头石山南侧山腰,俯瞰大亚湾,占地面积约 4000 平方米,背山面海,风景幽雅旖旎。相传,南宋著名堪舆学家赖布衣云游岭南,沿罗浮山脉南行,路经大鹏湾龙头山,发现该地有紫霞光,即告乡民,此乃福地,当建梵刹,以播祥瑞。
▲东山寺
不息“仙泉”——龙岩古寺。位于王母社区观音山山腰,以岩为顶、依岩筑寺,占地约 3000 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 160 年历史。古寺门楣上刻有“龙岩古寺”四个楷体大字,据说出自清朝广东诗人宋湘的手笔。相传清朝年间,王母村西侧有一大山,山上古木参天,巨石林立,半山腰云雾缭绕,如蓬莱仙景。有一天,村民在山下耕耘,抬头见有人影盘膝坐在巨岩上,面目慈祥,头上罩着几道光环。有老者曰:“莫非观音下凡显灵。”提议上山探秘。次日,村民攀爬至山腰大石处,见到大石悬于空中,人却不见踪影。往里看,猛然发现一堆骸骨旁摆着一尊金身观音大士神像,闪闪发光。于是,人们奔走相告,广传观音娘娘显灵于西半山腰,此后西山被人们尊称为“观音山”。清同治年间,有一秀才牵头募捐建庙,庙宇依山傍石而建,名为“龙岩古寺”。“龙岩”之名源于山腰间一奇大之石。在龙岩前,有一眼百年不竭的清泉,冬暖夏凉,饮之甘甜清凉,被当地人称为“仙泉”,至今泉水依旧生生不息。抗日战争期间,南粤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凭借古寺四周的参天林木掩护,在此举办多期干部训练班,以及设立战地医院。百年来,置于花影树荫之山腰的龙岩古寺青灯不息、香火鼎盛。值得一提的是,龙岩古寺还是“广东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证”001 号,是《广东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出台后,广东省首个纳入登记编号管理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