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流到香江的水:建设深圳水库向香港输水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5 人已围观

1959 年 11 月 15 日,深圳水库主坝工地上,黑压压的人头攒动,无数红旗随风而舞。

就着一处山坡搭建的主席台,两边披着彩绸、插满红旗。台上,水库工程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兼深圳镇党委书记马志民眺望着红旗掩映的壮观人海,心内激荡不已。眼前人海,也的确有一万多人:先期进场的民工、深圳镇的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学校师生、一个团的驻军部队,还有 300 多名港澳各界知名人士。

这是深圳水库盛大的动工典礼。水库即将在宝安境内修筑,却并非主要为着造福本县,而是为了供水给深圳河对岸的香港。

香港很焦渴。与宝安血脉相连,一百年前同属一县的香港,是一座水上之城,却严重缺水,境内的河流屈指可数,知名的香江更像内地一条细瘦的小溪。因而每遇大旱之年,必有水荒。而这时,香港的人口已有 300 多万,出口贸易又发展迅速,即使未遭大旱,也深感焦渴至极。

某个时段,香港水塘的存水仅够 43 天,港英当局被逼无奈,宣布限制用水,每隔 4 天供水一次,每次 4 小时。“许多香港人家买大水桶来装水。那时候,普通文职人员每月一百多港元工资,一个大水桶就要几十块,却卖得很好。”多年后,有人回忆时仍然变了脸色。

港英当局只得放下傲慢的“绅士”架子,向广东省政府求助。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客气地接待了他们,眼前似乎出现了香港同胞焦渴的眼神,决定在宝安兴建一座输水香港的水库。1959 年 6 月,任务下达到宝安,县委第一书记李富林马上召开会议研究,成立了水库工程指挥部,坝址已由技术人员勘探后选在深圳镇。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曹若茗任总指挥,深圳镇党委书记马志民为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赵俊谦、县水电局局长陈锦培和省水电厅高级工程师李锡源为副总指挥。

宝安解放前其实也与香港同病相怜,只能靠天吃饭,没有一座水库,更无修水库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宝安实行农业合作化,三围乡乡长向上级反映说:“我们塘边村缺水,春夏有雨水能插秧,晚造少雨。秋播播不下去,连喝水都要到村头黄田、固戍去挑运。如果能把黄田的山坑水、西乡大沙河的水引来,就可以把几千亩沙田改种双造,那时,塘边村就翻身了。”

时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的黄干了解到,像塘边村这样的沙田有八九万亩,另有几十万亩散布在全县丘陵、山坡的稻田也缺水,还有十多万亩旱地完全靠老天恩赐降点水,只能种耐旱作物,产量很低。蓦地,他灵光一闪:为何不修水库,改变这一局面呢?随后,他组织水利部门跨山越岭调查,规划在西乡等几条河的上游兴建水库。1955 年冬天,马泻水库和红坳下水库先后破土动工。山地突兀出平湖,宝安破天荒地有了调节水资源的水库。不久,铁岗水库罗田水库也热火朝天地开始修建。短短几年,宝安终于走出了靠天吃饭的困境,也积累了修水库的经验。

第一副总指挥马志民是第一次参与修水库,个人倒没有什么经验,但他正值“壮岁”,才 20 多岁。指挥部设在露天山坡上,荒草萋萋,条件颇为艰苦。指挥部人员第一次开会,马志民脸上漾着激情,说了苏联获得斯大林奖金的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中的一个故事:由于战争需要,要铺设一条通往西伯利亚的输油管,按常规要 3 年才能完成,但工人们以非凡意志和特殊方式,一年便圆满完成了。他用这个故事激励与会者:竭忠尽智,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眼前隆重的开工典礼的筹备,他忙前忙后,出力不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