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关于“小渔村”的争论

作者:林良展 来源:《深圳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8 人已围观

2003年,深圳新闻网在《深南溢彩:宝光璀璨不夜城》中有这样一段话:
 
白天徜徉在深南大道,如徜徉在一条历史长河——从特区的西大门“南头关”到响起深圳经济特区第一声开山炮的蛇口,从世界之窗到高交会馆,从令人景仰的邓小平巨幅画像到高耸入云的地王大厦,从罗湖的老东门、国贸大厦到盐田的中英街,深南大道承载了一个个历史见证,用自身的变迁注释着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
 
无独有偶,凤凰网在2014年12月4日也有报道《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其中是这样追溯深圳城市的发展历史的:
 
8月27日,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30岁生日。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但是,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真的就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吗?
 
曾观来在《为深圳历史正名——“小渔村”说的生出及其讹传》中称:
 
(小渔村)究竟在哪里?新浪网说,在远离深圳市区八九十公里大鹏半岛最南端的南澳镇海边上;2005年8月26日某报载《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只以“深圳这个昔日南粤渔村”一笔掠过;人民网《见证深圳25年》则明确地说:“这个‘小渔村’,就是现在罗湖区的渔民村。”
 
而事实是怎样的呢?1979年3月,宝安改县设市,以“深圳”命名,辖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划分7个区21个人民公社和深圳、沙头角2个镇,人口30多万。1980年8月,在深圳市范围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即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4个区。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以原深圳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延伸开去。
 
至于渔民村,在深圳地方旧志及新中国建立前宝安(新安)的建置区划中是没有的。现在罗湖区的渔民村,是新中国建立后宝安县人民政府安置一些渔民在现址建房定居,逐渐形成的一个村落。随着特区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面貌也迅速改变。90年代初,特区内的农村先后实现城市化(农转居),当年作为附城公社一个生产队的渔民村,不外是这个大棋盘中的一粒子。很明显,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压根儿就不是由渔民村“发展成为”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