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平安旧事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10-09 人已围观
带着袁庚给张劲夫(时任国务委员,主管财经工作)的亲笔信,马明哲忐忑不安地来到中南海西门口。警卫拦住他:“信放这里就好了。”
恰在此时,一位正要进门的老同志下意识转过身问:“是谁的信?给我看看。”然后他挥了挥手,马明哲如愿进入中南海—尽管很多书籍文章这样讲述,但这显然是一个不必当真的传说。实际上,进入中南海的人员、车号需要事先报备,老练的袁庚深谙政府运作细节,不会让马明哲如此尴尬。
但有一点是真的:没有马明哲那一股百折不挠的脾性,就没有今天的平安保险。
蛇口创立之初,劳工工伤事故难免,生病也时有发生。工业区要求雇主拿出劳务费用的20%,用于工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这笔社保费用由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收取管理。
1985年年初,联合国劳工署副署长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蛇口社保资金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出席会议的蛇口代表是人事处调配一组组长马明哲。
就这样,社保工作从人事处分离出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成立,马明哲主持工作。“社保公司已经成立,汇聚了工业区大量的统筹资金,将来要用作支付职工退休金。”马明哲着急的是,“遇上通货膨胀,这笔钱放在银行肯定贬值。如果投资实业,也绝非稳妥,一是回报率低,二是资本变现能力差。”
“大家看到香港的商业保险做得不错,认定公司在工业区同样可以尝试。”马明哲开始办理商业保险业务。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蛇口分公司的异议书随之而至,指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系无照经营。
为了这个执照,马明哲之后数十次奔波于深圳、北京之间,也因之有了前面独闯中南海的传说。
1988年3月,中国第一家新型商业保险公司正式获批在蛇口成立。马明哲从香港太平、民安两家保险公司的名片获得灵感,为其取名“平安”。
最初的平安,仅有13个员工,3台电脑。到1988年底,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两台电脑里已经录入了1144笔业务,收到596万元保费,又在深圳先后建立84个代理处。
恰在此时,一位正要进门的老同志下意识转过身问:“是谁的信?给我看看。”然后他挥了挥手,马明哲如愿进入中南海—尽管很多书籍文章这样讲述,但这显然是一个不必当真的传说。实际上,进入中南海的人员、车号需要事先报备,老练的袁庚深谙政府运作细节,不会让马明哲如此尴尬。
但有一点是真的:没有马明哲那一股百折不挠的脾性,就没有今天的平安保险。
蛇口创立之初,劳工工伤事故难免,生病也时有发生。工业区要求雇主拿出劳务费用的20%,用于工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这笔社保费用由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收取管理。
1985年年初,联合国劳工署副署长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蛇口社保资金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出席会议的蛇口代表是人事处调配一组组长马明哲。
就这样,社保工作从人事处分离出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成立,马明哲主持工作。“社保公司已经成立,汇聚了工业区大量的统筹资金,将来要用作支付职工退休金。”马明哲着急的是,“遇上通货膨胀,这笔钱放在银行肯定贬值。如果投资实业,也绝非稳妥,一是回报率低,二是资本变现能力差。”
“大家看到香港的商业保险做得不错,认定公司在工业区同样可以尝试。”马明哲开始办理商业保险业务。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蛇口分公司的异议书随之而至,指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系无照经营。
为了这个执照,马明哲之后数十次奔波于深圳、北京之间,也因之有了前面独闯中南海的传说。
1988年3月,中国第一家新型商业保险公司正式获批在蛇口成立。马明哲从香港太平、民安两家保险公司的名片获得灵感,为其取名“平安”。
最初的平安,仅有13个员工,3台电脑。到1988年底,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两台电脑里已经录入了1144笔业务,收到596万元保费,又在深圳先后建立84个代理处。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