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蛇口风波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10-08 人已围观

1988年1月,蛇口来了三个客人。在当年的中国,这三个人几乎妇孺皆知。曲啸、李燕杰、彭清一,口才奇好,身份是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报告员。他们不仅常常在电视等媒体露面,还常到全国各省、市巡回演讲,被称为“启迪青年灵魂的工程师”。
 
1月13日夜,蛇口招商大厦9楼会议室。共青团蛇口区委负责人主持了三位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
 
意外的是,这一谈,谈出了不同观念的碰撞。
 
专家说,特区需要创业者,不需要淘金者。
 
蛇口青年说,谋生赚钱,没有触犯法律,又为国家交税,淘金有什么不对?美国西部不就是因为淘金者发展起来的吗?
 
专家说,美国姓“资”,我们姓“社”,没有共同之处。
 
蛇口青年说,这样僵化地划分姓“资”姓“社”,怎么去吸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尤其令专家不理解的是,他们对蛇口青年的拼搏精神热烈赞扬却不被领情。一个青年说,刚才三位老师对蛇口人包括对蛇口青年作了高度评价,差不多是完美无瑕。但蛇口青年也是人,和内地青年没有本质区别。讲大话、空话没有用,你们去合资厂、独资厂待上一年半载再作评价会实在一些。
 
专家对深圳到处是外国汽车十分气愤。有青年问,你气愤什么?我们的汽车工业刚起步,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时,有外国产品是非常自然的事。
 
一位蛇口青年发言说,三位老师的思想在蛇口是没有市场的。三位老师的演讲在内地有反响,在蛇口这地方就不一样。蛇口很多青年在独资公司工作,我不害怕对你们讲真话,香港老板不会炒我鱿鱼。在内地就不敢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专家问青年的名字,青年大方掏出名片递了过去。
 
座谈会结束,情况变了。一份《“蛇口座谈会”始末》的材料就写了出来,上报深圳市相关主管业务部门。那个递名片的青年的名字也上了材料。材料指责蛇口青年存在明显的错误思想,已经走上歪路。
 
《蛇口通讯报》作出了反应,2月1日,头版发表《蛇口青年与曲啸李燕杰坦率对话—青年教育家遇到青年人挑战》,扼要介绍座谈会过程。《羊城晚报》随之跟进,对座谈会进行报道,引发热议。北方因之波动,《中国青年报》《新观察》以及各地方报刊发文评论,持续发酵。8月6日,长达7000字的《“蛇口风波”答问录》见诸《人民日报》。一场小小风波最终引发世界关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大报也加入了报道与评论。
 
袁庚说:“有两点可以明确表态:一、既然不是到这里来传经送道,就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既然是座谈,就大家都可以谈。曲啸、李燕杰同志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存在,也应该允许其他的观点存在。我们还是要提倡,坚持不论对内对外,不论是谁,不论什么流派、什么观点,只要不反党、不搞人身攻击,都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发表,在这里交流,在这里探讨。但有一点要讲清楚,我们不欢迎教师爷式的空洞说教,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这种作风连我这个老头都不能容忍,青年人是不会欢迎的。二、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希望记者同志一定要把这个观点报道出去,这是保卫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神圣权利。所以,对那位被追问姓名并上了什么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

很赞哦! ( )

上一篇:眼球经济

下一篇:平安旧事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