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深港携手,联合治河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深圳河中游变宽、变深、变直,意味着来自深圳河上游的洪水可以更快入海,大大降低了流域发生洪灾的危险系数。
 
一期工程圆满完成,接下来的二、三、四期工程顺风顺水。1998年11月二期工程完工。在一期工程消除深圳河中游“肠梗阻”后,二期工程对罗湖桥以下一期工程以外的河道进行了拓宽、挖深。除了在河道防护和软处理中运用土工合成材料外,二期工程的最大亮点在“环境补偿”—建设了20公里长的落马洲河道生态恢复区。
 
2001年12月30日,三期工程如期开工,并于2006年11月30日顺利完工。三期工程涵盖罗湖桥以及罗湖桥以上至平原河口河段。三个标段对应着三块“硬骨头”:罗湖桥人行桥换桥;拆除文锦渡口岸两座旧桥,新建双向行车桥;改造东深供水管,让越山而来的东江水更顺畅地流进香港。
 
2013年8月,四期工程继续向深圳河上游挺进,为拟建的莲塘/香园围口岸提供安全保障,2017年7月如期完工。四期工程的最大亮点是人造了一个“几”字形的漏斗型湿地区域。中下游裁弯取直,上游这里为什么又要人造“小河弯弯”?原因其实异曲同工:“漏斗”区域在枯水期是一个小型湿地,通过种植湿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一旦上游雨水汇集,又可通过2.2万平方米的滞洪区容纳约8万立方米的雨水,缓解中下游防洪压力,是典型的“海绵城市”应用案例。
 
35年风雨同舟,至此,深港双方携手治理深圳河河段长度约18公里、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经过一番彻头彻尾的改造后,深圳河的防洪标准从二至五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宽度由原来的25至80米增加到80至210米,下游的泄洪能力也由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100立方米/秒。
 
从防洪的角度看,历时五年完成的深圳河三期治河工程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之作。治理期间,2000年“8·24”、2001年“6·27”、2003年“5·5”、2006年“9·13”、2008年“6·13”特大洪水轮番侵袭,深圳河安全度汛。2017年,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大功告成,当年的14级强台风“天鸽”、2018年的号称史上最强台风“山竹”(因其造成的严重破坏,2020年“山竹”被正式除名,“山陀儿”取而代之),以及创下深圳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七项历史极值的2023年“9·7”洪水,深圳河治理工程均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作用。
 
深圳河如一把圆月弯刀,彻底斩断了肆虐两岸人民千年的洪魔威胁。“河道宽阔顺直,堤坝连绵整齐,护坡平整流畅,上游罗湖低洼地带排洪效果得以改善。”在一本记录联合治河30周年的纪念册里,深港两地水利部门共同宣布,深圳河防洪标准已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堤坝可以抵御二百年一遇的洪水。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这一年,同样值得深港两地人民铭记的是,经过深港携手“再造”,终于还清了对这条蜿蜒流过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河流的全部历史欠账。
 
融合和聚变都是物理学专有名词,却很形象地点明了深港合作治理深圳河的“题外”之义—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开创了两种制度模式、不同法律观念下两个地方政府联手治理“界河”的先河。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