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温柔的部分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9-04 人已围观
生命里,总会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缘分。
那是在1996年3月,我刚到深圳宝安的一家报社主持业务工作,一位从事城管工作的同学送来几盆花草为我点缀新的办公室。其中一盆是白色小塑料盆上插着三截光秃秃木棍般的植物。懂植物的人告诉我,这叫巴西铁,学名为香龙血树。其属天门冬目,与通常说的苏铁目的铁树非同类植物。一年后,报社迁到新址时,我仅带上了已长出翠绿条状树叶的巴西铁。
平日里,我常把茶叶渣倒在塑料盆树干边。慢慢地,新的湿的茶叶粘在干的朽的茶叶渣上。不知不觉间,其中一棵巴西铁长势茂盛,而另两棵大概是养分不够,根部腐烂,日渐枯朽,与茶叶渣一起化作了肥料。
日子在字里行间滑过,不知疲倦的日夜操劳间,已疏忽了巴西铁的存在。直到有一天,阵阵的幽幽的芳香,散发、弥漫开来,穿过走廊,透进门缝,引得同事前来观赏,我才开始细心打量这在办公室陪伴多年的小树木。
淡褐色主干被裁切后显然是无法往上长的。但顶端横切面边长出的一高一矮两枝叶茎上,布满长椭圆披针形的叶片,翠绿光亮。其中一枝已抵三米高的天花顶。巴西铁的叶片生长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平滑柔顺。早长出来的叶子向下低垂,有些边沿还开始枯黄,而新叶在顶端,保持向上挺拔的姿态。如同芭蕉的花蕾一般,巴西铁的花穗分别从两株叶茎的绿叶间蹿出来。嫩绿的花轴有序分布,花梗上布满一簇簇密集聚拢的小花蕾,如同紫褐色的火焰一般。小花蕾慢慢呈放射状生长,颜色越发鲜亮。及至花蕾绽放,嫩白的花蕊上六片花瓣中间烘托着一枝米黄色的花柱。此时,整个花穗在绿叶的映衬下,仿佛闪着炽白的祥光。一阵阵清幽的花香,就从静默的花朵散发出来,让人产生香酥美妙的感觉。
花开花落终有时。巴西铁的花约半个月便次第凋零,留下日渐空落的花梗,零星挂着几粒碧绿的小果子。养了八年多的巴西铁,连续两年开花。从此,便偶尔会欣喜地向前来办公室的朋友介绍这株亭亭玉立的小生命。一位懂点玄机的老友一次到我办公室,调侃地对我说,应该离开报社了,因为巴西铁已“到顶”。我并不以为意,也没想过要离开热爱的职业。真是一语成谶,在报社工作整整十年之际,2006年4月我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机会。
如何安置这棵已三米高的巴西铁,一时为难。截掉这十年间新长的叶茎,于心不忍。履新之际,我与同事一起把这棵长期在室内生长的树木搬出办公室,弃掉塑料花盒,暂时种在报社待建地上。树干上长出的修长叶茎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便折断了。一天,老同事惊喜地告诉我,巴西铁的根旁冒出了嫩芽,且不断长高。半年多后,我搬到新的居所,便专门到报社大院把这棵巴西铁请出,种在新居花池上。阳光下,巴西铁长速虽慢,但枝叶敦实,底部的树干约有碗口粗,新长的树干旁又生出几株叶茎。
平日里,很少留意巴西铁。一天,突然闻到一股曾经熟悉的花香。循香探源,才发现在新居种了八年之久的巴西铁又开花了。开在海风吹拂的丽日蓝天下,开在华灯初上的夜色中。从此,每年年底或五六月间,巴西铁会不定期地开花。一株花木,养了26年之久,不管长势好坏、开花与否,我早已把其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喜欢植物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懵懂记忆中,孩童时在长辈菜园边埋下南瓜种子,三天两头扒开土层察看种子发芽、生根、生长。少年时期,也曾在老家坳背村随老祖母开垦荒地种植花生、红薯、甘蔗。初出茅庐的日子,从市场买了一棵橡树(橡皮榕),栽在青花瓷花盆里,宽厚的绿叶在县委大院窄逼的宿舍舒展,为青涩的青春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春节前不忘买几棵水仙头供养,伴着水仙清香辞旧迎新的习惯保持至今。
居所有个不大的花木小空间,留下不少种植记忆。乔木类的便有菩提、沉香、香樟、桃树、枇杷、蜜柚等,布惊树、簕杜鹃、蚊怕草等灌木曾经兴盛一时,还有金银花、百香果、蒜香藤、绿萝等藤蔓也曾大行其道。不断地优化改良土壤,也随性地尝试着培植各类品种,在栽栽种种中体验着生活的乐趣。现在除了保存巴西铁、石榴、桂花等几株树木和边角处长满多肉植物外,空间又让渡给了蔬菜、瓜果类的植物。既可作观赏,更可从劳作间获得鲜活的自给自足成就感。
种植,从长期的到短暂的,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力劳作到心灵对话,我在植物中获得一种纯粹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寄寓着对植物的喜爱,也是热爱生活的温情表达。这不是种与被种的关系,也不是春华与秋实的简单因果。种植,使我体验着感恩的情怀,也使我体验了生命的丰富多彩,更激励我对人生的追求。
山区客家族群,对山间的各类植物有特别的认知。我的老家大埔,以草药、树根形成了完整的药膳体系。基于对当地山间植物不同季节、制作方式和辅佐搭配的实践经验,世代相传地从山野植物间获得养生、保健资源。对身体存在的阴阳五行失衡等问题,也能够辩证地运用中草药施治。大埔获评第八个“世界长寿乡”,与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不无关系。按大埔民间的说法,我对照《本草纲目》查找相应草药的介绍,除解释的方式略有差别外,对药性、功效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我与山里的客家人一样,面朝大山,自然而然对草木恩典心生崇敬。
稍加留意,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亲近、热爱植物的人。他们如同宠物爱好者一样,对植物情有独钟。我认识一位有相当品级的公务员,不管身在何处,俨然一位植物学家,把所观察捕捉到的植物,每天早上用一首小诗的形式介绍,连同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算起来坚持了六年之久,从未间断,其坚持和挚爱令人敬佩。还认识一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的“花痴”,其所有业余时间几乎都投放在养兰花上,至今逾40年,后来又钻研古体诗写作,种兰吟兰,爱兰如命。在居室房前屋后、厅堂阳台及办公室养花草的植物爱好者,更是普遍之至,比比皆是。现代互联网科技,为人们认识植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款叫“形色”的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可以对照数千种植物提供诗意的阐释,激发不少人关注所见草木的热情。
深圳在20世纪末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口号,如今,拥有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20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民众推窗见绿、开门见园,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综合公园,随处可体验到如同绿网织就的自然、生态之美。这也成为深圳城市魅力所在。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诗经》中用“赋、比、兴”大量记载歌咏花草树木,至今仍为我们打开一幅幅古朴而灵动的草木画卷。今天,我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发世界广泛认同。2019年6月,适逢在北京参加培训,我有幸参观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这场以植物为主角的感官盛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各地的人们挚爱植物的情结和对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植物馆玻璃温室隐藏在3156根悬垂金属“根须”背后,引起人们的想象,假如地平线抬升,会显露神秘、丰富、顽强、智慧的植物根系,进而激发人们对植物界存在的不可思议奥秘的探寻。
地球村的人类早已习惯“人是世界的主宰”的思维方式,却往往疏忽,在大千世界里,植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年,植物历史远远早于人类文明史。植物没有大脑,也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但作为生命体,其对复杂的光环境、错综的气味以及多样的物理刺激会产生有意识的反应,还能遵守重心定律,调整形态,保持茎向上长、根向下伸的生长形态。人类生活依赖着植物,也在植物世界获取生态文明传承发展的智慧。英国著名自然主义者彼得·斯科特说:“要拯救面临威胁和毁灭的自然界,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们重新爱上自然的真和美。”
与草木相伴,自会心生一份宁静。这些生命虽然默不作声,但静静地看一看、听一听,自会发现,植物会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草一木,或生根、发芽、长高,或开花、结果、凋零,接受着人类的观察、探寻,静默地用生命自然规律作答。
看上去是我在种植,为它们提供了些许土壤和养分,但我感到,更多的是花草树木自主地从自然界里获得阳光和空气,遵守自然界的四时节令规律,在自然而然地生长。我突然觉得,对植物所谓的温柔、善待,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绵薄。
那是在1996年3月,我刚到深圳宝安的一家报社主持业务工作,一位从事城管工作的同学送来几盆花草为我点缀新的办公室。其中一盆是白色小塑料盆上插着三截光秃秃木棍般的植物。懂植物的人告诉我,这叫巴西铁,学名为香龙血树。其属天门冬目,与通常说的苏铁目的铁树非同类植物。一年后,报社迁到新址时,我仅带上了已长出翠绿条状树叶的巴西铁。
平日里,我常把茶叶渣倒在塑料盆树干边。慢慢地,新的湿的茶叶粘在干的朽的茶叶渣上。不知不觉间,其中一棵巴西铁长势茂盛,而另两棵大概是养分不够,根部腐烂,日渐枯朽,与茶叶渣一起化作了肥料。
日子在字里行间滑过,不知疲倦的日夜操劳间,已疏忽了巴西铁的存在。直到有一天,阵阵的幽幽的芳香,散发、弥漫开来,穿过走廊,透进门缝,引得同事前来观赏,我才开始细心打量这在办公室陪伴多年的小树木。
淡褐色主干被裁切后显然是无法往上长的。但顶端横切面边长出的一高一矮两枝叶茎上,布满长椭圆披针形的叶片,翠绿光亮。其中一枝已抵三米高的天花顶。巴西铁的叶片生长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平滑柔顺。早长出来的叶子向下低垂,有些边沿还开始枯黄,而新叶在顶端,保持向上挺拔的姿态。如同芭蕉的花蕾一般,巴西铁的花穗分别从两株叶茎的绿叶间蹿出来。嫩绿的花轴有序分布,花梗上布满一簇簇密集聚拢的小花蕾,如同紫褐色的火焰一般。小花蕾慢慢呈放射状生长,颜色越发鲜亮。及至花蕾绽放,嫩白的花蕊上六片花瓣中间烘托着一枝米黄色的花柱。此时,整个花穗在绿叶的映衬下,仿佛闪着炽白的祥光。一阵阵清幽的花香,就从静默的花朵散发出来,让人产生香酥美妙的感觉。
花开花落终有时。巴西铁的花约半个月便次第凋零,留下日渐空落的花梗,零星挂着几粒碧绿的小果子。养了八年多的巴西铁,连续两年开花。从此,便偶尔会欣喜地向前来办公室的朋友介绍这株亭亭玉立的小生命。一位懂点玄机的老友一次到我办公室,调侃地对我说,应该离开报社了,因为巴西铁已“到顶”。我并不以为意,也没想过要离开热爱的职业。真是一语成谶,在报社工作整整十年之际,2006年4月我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机会。
如何安置这棵已三米高的巴西铁,一时为难。截掉这十年间新长的叶茎,于心不忍。履新之际,我与同事一起把这棵长期在室内生长的树木搬出办公室,弃掉塑料花盒,暂时种在报社待建地上。树干上长出的修长叶茎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便折断了。一天,老同事惊喜地告诉我,巴西铁的根旁冒出了嫩芽,且不断长高。半年多后,我搬到新的居所,便专门到报社大院把这棵巴西铁请出,种在新居花池上。阳光下,巴西铁长速虽慢,但枝叶敦实,底部的树干约有碗口粗,新长的树干旁又生出几株叶茎。
平日里,很少留意巴西铁。一天,突然闻到一股曾经熟悉的花香。循香探源,才发现在新居种了八年之久的巴西铁又开花了。开在海风吹拂的丽日蓝天下,开在华灯初上的夜色中。从此,每年年底或五六月间,巴西铁会不定期地开花。一株花木,养了26年之久,不管长势好坏、开花与否,我早已把其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喜欢植物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懵懂记忆中,孩童时在长辈菜园边埋下南瓜种子,三天两头扒开土层察看种子发芽、生根、生长。少年时期,也曾在老家坳背村随老祖母开垦荒地种植花生、红薯、甘蔗。初出茅庐的日子,从市场买了一棵橡树(橡皮榕),栽在青花瓷花盆里,宽厚的绿叶在县委大院窄逼的宿舍舒展,为青涩的青春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春节前不忘买几棵水仙头供养,伴着水仙清香辞旧迎新的习惯保持至今。
居所有个不大的花木小空间,留下不少种植记忆。乔木类的便有菩提、沉香、香樟、桃树、枇杷、蜜柚等,布惊树、簕杜鹃、蚊怕草等灌木曾经兴盛一时,还有金银花、百香果、蒜香藤、绿萝等藤蔓也曾大行其道。不断地优化改良土壤,也随性地尝试着培植各类品种,在栽栽种种中体验着生活的乐趣。现在除了保存巴西铁、石榴、桂花等几株树木和边角处长满多肉植物外,空间又让渡给了蔬菜、瓜果类的植物。既可作观赏,更可从劳作间获得鲜活的自给自足成就感。
种植,从长期的到短暂的,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力劳作到心灵对话,我在植物中获得一种纯粹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寄寓着对植物的喜爱,也是热爱生活的温情表达。这不是种与被种的关系,也不是春华与秋实的简单因果。种植,使我体验着感恩的情怀,也使我体验了生命的丰富多彩,更激励我对人生的追求。
山区客家族群,对山间的各类植物有特别的认知。我的老家大埔,以草药、树根形成了完整的药膳体系。基于对当地山间植物不同季节、制作方式和辅佐搭配的实践经验,世代相传地从山野植物间获得养生、保健资源。对身体存在的阴阳五行失衡等问题,也能够辩证地运用中草药施治。大埔获评第八个“世界长寿乡”,与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不无关系。按大埔民间的说法,我对照《本草纲目》查找相应草药的介绍,除解释的方式略有差别外,对药性、功效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我与山里的客家人一样,面朝大山,自然而然对草木恩典心生崇敬。
稍加留意,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亲近、热爱植物的人。他们如同宠物爱好者一样,对植物情有独钟。我认识一位有相当品级的公务员,不管身在何处,俨然一位植物学家,把所观察捕捉到的植物,每天早上用一首小诗的形式介绍,连同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算起来坚持了六年之久,从未间断,其坚持和挚爱令人敬佩。还认识一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的“花痴”,其所有业余时间几乎都投放在养兰花上,至今逾40年,后来又钻研古体诗写作,种兰吟兰,爱兰如命。在居室房前屋后、厅堂阳台及办公室养花草的植物爱好者,更是普遍之至,比比皆是。现代互联网科技,为人们认识植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款叫“形色”的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可以对照数千种植物提供诗意的阐释,激发不少人关注所见草木的热情。
深圳在20世纪末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口号,如今,拥有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20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民众推窗见绿、开门见园,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综合公园,随处可体验到如同绿网织就的自然、生态之美。这也成为深圳城市魅力所在。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诗经》中用“赋、比、兴”大量记载歌咏花草树木,至今仍为我们打开一幅幅古朴而灵动的草木画卷。今天,我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发世界广泛认同。2019年6月,适逢在北京参加培训,我有幸参观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这场以植物为主角的感官盛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各地的人们挚爱植物的情结和对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植物馆玻璃温室隐藏在3156根悬垂金属“根须”背后,引起人们的想象,假如地平线抬升,会显露神秘、丰富、顽强、智慧的植物根系,进而激发人们对植物界存在的不可思议奥秘的探寻。
地球村的人类早已习惯“人是世界的主宰”的思维方式,却往往疏忽,在大千世界里,植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年,植物历史远远早于人类文明史。植物没有大脑,也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但作为生命体,其对复杂的光环境、错综的气味以及多样的物理刺激会产生有意识的反应,还能遵守重心定律,调整形态,保持茎向上长、根向下伸的生长形态。人类生活依赖着植物,也在植物世界获取生态文明传承发展的智慧。英国著名自然主义者彼得·斯科特说:“要拯救面临威胁和毁灭的自然界,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们重新爱上自然的真和美。”
与草木相伴,自会心生一份宁静。这些生命虽然默不作声,但静静地看一看、听一听,自会发现,植物会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草一木,或生根、发芽、长高,或开花、结果、凋零,接受着人类的观察、探寻,静默地用生命自然规律作答。
看上去是我在种植,为它们提供了些许土壤和养分,但我感到,更多的是花草树木自主地从自然界里获得阳光和空气,遵守自然界的四时节令规律,在自然而然地生长。我突然觉得,对植物所谓的温柔、善待,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绵薄。
2022年2月17日
于前海双界河畔
于前海双界河畔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