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大学家声旧 万民气象新:大万世居

作者:张一兵 来源:《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6-21 人已围观


古迹概述


大万世居由曾姓客家人曾传周于清代乾隆中期始建,历经数十载,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大万曾氏重修族谱》的记载,一世祖曾传周年轻时家境贫寒,曾靠牧放鸭鹅和给人推独轮车运石灰维持生活。后日久略有积蓄,但却因好赌而散尽家财,非但无法借贷建屋,而且还遭村人歧视。终于有一天曾传周痛改前非,斩断拇指立誓戒赌。此后,传周兢兢业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慢生意由小做大,在坪山龙岗、淡水等地开办榨油坊和熬糖厂以及许多其他店铺。家业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曾传周开始兴建围屋,名为“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一名渊源有二。 其一,《汉书·刘向传》:“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应劭曰:“大万,亿也;大,巨也。”《辞海》:“大万:犹言巨万。”大万世居的建成,其所费人力物力财力非同小可,仅大墙就需近5000立方米的泥沙灰石。所用石头重者达数十斤上百斤,这些石头都是从几里外的大山坡铜锣潭运来的。工程费时之久,耗资之巨,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客家围屋建筑中,都是屈指可数的。此外,《易经·乾卦·彖辞》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万”一名或许也来源于此,象征着曾氏先祖自强不息的事迹,也寄寓了对家族后代开枝散叶的美好祝愿。



建筑特点

大万世居平面近似矩形,通面宽124米,通进深133米,占地约1.6万平方米,为三堂六横四角楼布局。围屋内有祠堂1座、望楼1座、门楼3座、角楼8座,另有一定数量的外围屋、排屋和堂横屋。正面辟三门,中门有三层,从外向里数,第一层为凹肚拱券大趟栊,民国时装饰灰塑牌坊贴脸①,是围屋里的主要装饰,顶作三间三楼仿庑殿顶,中嵌“大万世居”石匾,第二层为满堂屏风门,第三层为拱券门。门前有禾坪和半月池。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内围是乾隆时期始建的端义公祠的老围,外围是道光年间扩建的,此时,端义公祠的老围才更名为“大万世居”。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石块夯筑而成,内外墙四角建有八座三层高的楼角,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屋前后各有一条天街。进入大门,经过下天井和拱门,前面是一矩形“天街”,叫牌楼下,是家族举行集会和盛大活动的场所。

天街后是“端义公祠”,也是大万世居的核心区,曾姓家族的先祖灵位就设于公祠内接受后人祭拜。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四厢廊,三进分上、中、下厅,每排房屋十一间。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现在还保留有清代中期风格的柱础,厅上挂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款“赞政宏才”木匾和清嘉庆八年(1803)款“州司马”木匾。此外,现存中厅梁架做法比较特殊,大梁前端在道光以后改作抬梁造,尾端未改,做穿柱造,二梁、三梁、四梁、前后檐步均为穿柱做法,其中四梁已改为弯板串,中柱做成鹰嘴瓜柱,明显为近代融入的潮汕风格元素。

祠堂后是上天街,“魁星楼”设在旁边,这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更妙的是各天井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


古迹漫谈

大万世居是典型的清代客家城堡式围屋,其建筑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在现存同类型建筑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大万世居始建者曾传周,字端义,原为坪山三洋湖村的客家人。据《大万曾氏重修族谱》记载,曾传周的创业史很曲折,其中还有一段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从曾传周开始曾氏一族重视文教,大万世居里的牌匾、楹联也都极富文采,既饱含了希望家族昌盛的美好愿望和启裕后昆的格言,还有值得骄傲的功名匾。

1. 断指戒赌
曾传周年轻时以养鸭卖鸭蛋、推鸡公车运货为生,勉强养家糊口,但他却一心想建大宅。一日他见邻居赌博赢钱买了大牛,十分心动,决定一试。他的妻子傅氏屡次苦劝他收手,可是赌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了他,“赌博钱,一阵烟”,越赌越输,越输越赌,不仅赔光了家里的钱财,还欠了一身债。有一日,他低声下气地向村里的九叔借赌资,被九叔狠狠奚落一番,自尊心大为受挫,回到家看到泪眼婆娑的妻子和瘦骨嶙峋的儿子,想想还在三洋湖辛勤劳动的年迈双亲,顿生悔意,他咬紧牙关剁下右手拇指,发誓戒赌。从此曾传周重操旧业,更加勤劳。几年后,他用血汗钱在坪山开办了一间榨油作坊,全力经营,渐渐地积累起财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以义取财,曾传周于乾隆中期兴建宝斗形的大万世居,上孝父母、下荫子孙,年轻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如今曾氏的后人有上千人之众,居住在深圳、香港以及南洋等地。曾氏以孝传家,历代子孙慎终追远,不忘祖训。从1983年起,大万曾氏家族于每年春节重兴祭祖大典,海内外的端义公后人于春节期间如百鸟归巢般回乡祭祖,舞麒麟、祭祖先、放鞭炮、开新年……族人带着祭品鱼贯而入祠堂,供奉三牲,焚香拜祖,然后再鱼贯而出,在围屋内摆上宴席,亲人团聚,共叙佳话。“大万祭祖”较多地保留了古礼,2008年被列为坪山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大万世居的碑刻、牌匾与楹联

“勿替引之·其旋元吉”

石匾,位于牌楼正中,外向一面以欧体阳刻“勿替引之”四字,内向一面以欧体阳刻“其旋元吉”四字,镌刻年代不详。“勿替引之”出自《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替:废。引:作延续解。意为: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废弃祭礼的法度,要把它承传下去。“其旋元吉”出自《易经·履卦》:“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履:履行,实践。旋:归来,回转,此指一生。意为:察看自己的行为,如果吉祥,符合礼仪,就实践下去,一生大吉。



木制牌匾,阴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左侧墙壁上。上款残缺,下款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选职员曾端义立”。据口碑资料,清乾隆末年(1795),惠州水患,大万世居一世祖曾传周及其子曾汉津积极响应赈灾,捐赠许多钱物,曾得到朝廷及衙府的褒扬。


木制牌匾,阴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左侧堂梁上。上款已缺失,下款为“嘉庆八年候选直隶八州曾鸣岐立”。曾鸣岐即锦山、锦记,曾汉津之长子。司马是一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长官,但挂“州司马”匾者多为赠官或捐官,非实职官。

木质牌匾,阳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右侧墙壁上。上款被锯掉,下款为“曾光斗立,嘉庆己卯岁□吉旦”。曾光斗即曾汉津,据旧谱及口碑资料,曾汉津乐善好施,其时当地太守曾以“急公好义”“惠济桑梓”二匾相赠。

木质牌匾,阴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右侧大梁上。上款无,下款为“直隶州分州曾启光立,同治六年丁卯岁孟秋吉旦”。

此联为“大万”藏头联,从清代至今在家族中流传。每年春节时,族人都会重新抄写于红纸之上,贴于正大门。“大和保合”,“大和”即“太和”,出自《易经·乾卦·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保合”,保持和融合;“太和”,高度和谐。为了与“万”字对应,改成倒装句,意为:和谐共睦之气氛得到保全。“万福攸同”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乐只君子,万福攸同。”攸:所。上联强调和睦,团结;下联昭示村民共同享受幸福。

“东鲁传经府;南丰修史家”

“东鲁家声光百代;南丰世泽启千秋”

以上两对用在围屋正门两侧的横门。“东鲁传经”“东鲁家声”追述曾氏祖先曾子,“南丰修史”“南丰世泽”则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字子固,北宋江西建昌军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新”

此对上下联之首亦以“大”“万”嵌入,供春节用,贴于祠堂大门。《大学》,相传为曾子所著,宣传儒家学说。家声:一个家族享有的声誉。这副对联用一“旧”一“新”揭示:先祖给我们留了永垂不朽的文化遗产,崇高的家族(宗族)声誉,今天我们万众一心,发扬光大,开辟一派新气象。另有曾氏堂联“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册可传家”可与“大学”相印证。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木联,嵌于上厅祖宗牌神阁两边。《孝经》相传为曾子所著,宣传孝道。贻:遗留。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亦指先代遗留下来的产业。八家:唐代、宋代八个著名的散文作家,世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曾巩是宋代江西南丰客家人。文蕴:文学底蕴(内涵)。绍:继承。宗风:一个宗族的传统作风,风尚。上下联的大意是:宗圣一部《孝经》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产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其文学底蕴继承着宗祖的崇高风尚。

以上所引述的大万世居部分联匾,把围屋开基者和客家人的质朴、勤劳以及曾氏族人的厚德、忠孝、崇文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客家民俗文化和中华姓氏文化的宝贵遗产。

注释:
① 外牌坊贴脸是客家高等级建筑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常用的装饰元素。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