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一个人,一座城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10-22 人已围观

1997年,新年钟声刚刚敲过。北京城雪花飘飞,房顶街道,银花雪树,上下一白。
 
301医院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医生护士进进出出。一位老人因帕金森综合征引发剧烈咳嗽住到这里,已经18天了。
 
这一天,老人精神好转,可以看电视。当时中央电视台正播放纪录片《邓小平》,老人问身边的医护人员黄琳,电视里“是谁呵”。
 
黄琳笑了:“那就是您啊!”
 
老人看到电视中的自己,微微笑了。
 
黄琳知道他耳背,听不见,就俯身靠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颂扬他的话一句句复述出来。这时,她忽然感到老人的脸上绽出一丝异样的羞涩。黄琳后来说:“不知道我形容得准不准确,那就是被表扬以后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
 
2月19日晚上9点08分,老人静静躺在病床上,合上了眼睛。卓琳与家人陪伴在他身边。卓琳俯身在老人耳边一遍一遍哭喊“老爷子”“老爷子”,但老人再没睁开眼睛。在场的医护人员一片哭声。
 
按照老人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入大海。他好像什么也不愿留下。
 
宇宙是一个多么无情的舞台。一切生灵登台演出,来了,又去了,无声无息。但生命的能量从来差别巨大,总会有人在舞台留下一点痕迹。
 
1997年2月20日,《深圳特区报》出号外版,沉痛哀悼老人逝世,版面之肃穆,动人心魄。
 
深南路荔枝公园一侧,那幅巨大的邓小平画像依然静静立在那里。这幅画像一直被视作深圳地标,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在画像前留影。这一天自清晨始,络绎不绝的深圳居民、游客默默来到这里,留下一束束洁白的马蹄莲、金黄的菊花,雪白的纸花堆满了画像前的台阶。
 
一个背影远去。仅仅一百多天后,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这一天是1997年7月1日。老人曾经自己想过,很多人也想过,他会站在交接仪式的主席台上。但他没有。这个具象世界不再有他的音容笑貌。历史常常会因为一点遗憾让人印象深刻。
 
1984年1月24日,深圳最高建筑—二十余层高的国商大厦。老人站在寒风吹过的楼顶,久久遥望远处的香港。两天后,他又站在蛇口“海上世界”游轮甲板上,注视海湾对岸的土地,一言不发。那一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破冰的政治智慧往往朴实无华。
 
1992年,初春。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在皇岗口岸,老人再次默默眺望香港。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已经通过,一座城市的命运迎来新的转折。后来,他说:“我想到那里看看。”

参见余玮:《在邓小平逝世的日子里》(上),《党史纵览》2014年第6期;《在邓小平逝世的日子里》(下),《党史纵览》2014年第7期。

很赞哦! ( )

上一篇:二次创业

下一篇:“大围剿”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