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黄海碧——深圳湾的追忆与断想
作者:杨移贻 来源:《创新报告 : 起源于深大的 40 位创新榜样》 责任编辑:chen 2023-11-01 人已围观
人物小传
黄海碧,曾就读于深圳大学1985级大众传播系专科班,国家一级导演、文艺评论家,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终审评委,曾获田汉戏剧评论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戏剧大赛导演奖、河南省电视文艺大河奖金奖,著有文艺评论集《与幽暗约会》《守望的尊严与惆怅》,文化随笔集《伪文明的抱怨》,长篇小说《巢鸭五丁目》。
每一个被大学滋养过青春的人,都会对那段青葱岁月保有一种初恋般刻骨铭心的追忆。因为大学生活是我们似水流年的青春旅程中,能轻松看车来车往的最后月台。经年累月后的内心深处,都会萦绕着一连串挥之不去的老师的“背影”,如燃灯者点亮我们脚下的路。
坐落于深圳湾粤海门的深圳大学,不仅是我青春记忆里别有洞天的人生景致,更是荡漾在我心里的如梦之境……如今,以过花甲步入晚晴夕照的年龄,念及深圳大学那一片绿荫红土,心里总会澎湃起美好的涟漪,一路撒下跃动的荷尔蒙,奔跑在青春延长线的夕阳下……
1985年,得益于海军政治部话剧团导演钱公乐先生的推荐,刚脱下军装不久的我,进入了深圳大学首届大众传播系专科班。除了来读书,更是受到专科班创办人刘会远老师(中国先锋戏剧开拓者之一、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的编剧)的理想感召,带着投身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开辟文化绿洲的满怀期许和抱负,从黄河边的中原地区,乘坐绿皮火车,一路芬芳地来到这座南国边城。当然,能够在深圳大学一边丰富知识结构,一边开拓文化视野,一边更新思想观念,更是一件有利于我仰望星空辨清目标和方向的美事!
深圳作为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显出一派塔吊林立、脚手架如织的勃勃生机。整个城市都在以国贸大厦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高歌猛进地疯长;以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惊世骇俗的企业精神,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有旺盛生命力的追梦者。我几乎来不及打量这座新兴城市蒸蒸日上的景象,就被深圳大学充满诗意的建筑群落迷幻得心旌摇荡,便义无反顾地把激情燃烧的青春梦想,托付给了这片期许未来的红土绿园……
初入校园,楼前石壁上“脚踏实地”“自立自律自强”的浮雕便摄入我的眼帘,宛如座右铭式的人生图章,深深烙在我的青春记忆里。以至于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无论是对艺术领域思考辨析能力的提升,还是以创新思维方式突破生活素材的束缚,它们都如对远行游子的殷殷絮语,嘱我脚踏实地地丈量迈出去的每一步。虽不敢说我在深圳大学打下了多么厚实的学养基础,至少在把握人生方向时,那校训就像是一面虽不醒目却始终迎风飘扬的旗帜或一片暗夜里不够灿烂却足以照耀我前行的星辰……
▲ 1987 年,深大话剧社《魔方》现代组合 戏剧演员合影。
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大学,如果没有罗征启校长励精图治地推行“教授治学”的创新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地贯彻开放式办学思想;如果没有创办人刘会远老师诚聘名家名师客座教学,在短短两年开设52门课业饱和式恶补,我们很难取得有所作为的骄人成就。
记忆犹新的是,在深圳大学冷气十足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中学时代曾经熟悉的嵌于墙体的单体黑板,在这里变成四块可以上推下拉的墨绿色胶板——老师在释疑解惑的授业时,不必一边呼吸飞扬的粉末,一边忙于写满又擦、擦了再写,以致影响授课节奏;任每一位老师潇洒地写板书,或工整楷书、或不羁狂草,放牧思想的千军万马。来自北大,温和慢语中不失犀利洞见的谢冕教授;阔唇皓齿映出洒脱激越,大眼明眸充满暖意的乐黛云教授;一丝不苟宣讲,如处无人之境的黄修己教授;来自复旦登高望远以传播学为传播之道,走在学科前沿的陈韵昭教授;虽身高1.85米不具史泰龙体魄,但讲起课来引人入胜到令人屏气不敢粗声喘息的斯英奇教授;来自中国警官大学,开设“动作语言、表情语言以及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庄纪宇教授;来自广州美院,语速如机关枪、射出极大信息量的美学教授王受之;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每每令我们灵魂出窍的戏剧教育家熊源伟教授;不断突发奇想的中国小剧场实验戏剧第一编剧刘会远教授;来自四川大学,恍如雪莱再世、谈吐儒雅又不失浪漫气度的钟文教授……他们或为诗歌评论大家,或为比较文学创始者,或为传播学领军人物,或为探究写作与灵感的奇才,或为现代文学流派学术权威,或为美学前沿的学界泰斗,或为边缘及交叉学科探路人,俨然一派有教无类、繁荣兴旺的气象……
▲ 1984 级国际金融专业王勇军和英语专业 宋晓琳在剧中翩翩起舞。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教学楼A座的101阶梯教室灯火通明,几乎成了我们不必翘课便能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心灵礼堂——每有沪上的王元化、京城的庞朴、羊城的袁伟时、秦岭的陈俊民以及当年深圳大学刘小枫等青年教师的学术演讲时,都让我们如饥民一般,生熟不计地充实自己饿渴的胃囊。那些“五花八门”学贯中西的讲座,带着新思潮不可抗拒的汹涌澎湃,不同程度地唤醒我的文化自觉,助我跨越雾锁津渡的迷茫,夯实我的文化自信,令我脚踏实地地走向社会实践,让我把眼界投向志存高远的地方……
如果没有深圳大学对我们创新与坚韧的性格和意志的培育,我们这个班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批像区绮文(玛莎集团董事长、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副会长)、吴韧(德国麦思德工具有限公司亚洲区总裁)、罗晓音(香港和记港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深圳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融资商会副会长)、张雷(深圳国泰君安〈香港〉咨询公司副总经理)、任小玲(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资助工作部副部长)、王峰(清大控股执行总裁、环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何迅(亚太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主席)、潘民(连兴船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苏江南(广州话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等不同领域的翘楚。
因受戏剧吸引而对戏剧痴迷,在刘会远老师和熊源伟老师的感召与引领下,我和学兄苏江南以及室友王峰,共同参与筹办了“粤海门实验剧社”。借助深圳的地缘优势和深圳大学的文化资源,以开创与港台地区戏剧界的交流为指向,筹办小剧场实验戏剧。1985年的秋天,以刘会远和熊源伟两位老师为主导的深圳大学“海门实验剧社”在当年作为深大师生交际热门地点的咖啡厅,举办了呈现文化绿意的大型诗歌朗诵会。我们从筛选现当代诗歌作品,四处张贴自制的宣传海报,到设计布置朗诵演出会场,邀请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干得热火朝天,就像是迎接一场沙海扬波的文化盛事……当时的“大众传播与公共关系”专科班里,来自广州话剧团的苏江南、中国铁路话剧团的王峰、广州军区话剧团的李娜、西安话剧院的魏亚楠等,分别朗诵了现当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
颇为意外和惊喜的是,20世纪40年代就蜚声影坛的电影表演艺术家、80年代又以报告文学享誉文坛的作家黄宗英女士,也闻讯赶来登台朗诵。在我的记忆里,满头白发如雪、别有韵致的她,脸上泛着红润如霞的光泽,慈祥地站在高台上,以她识别度极高的嗓音说:“一个人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想什么。我没有上过大学,就特别向往有一天能走进它。如今年纪大了,不可能了。但能和你们一起站在这里朗诵,我既感到和你们一样年轻,也感到非常荣光。”一席话说得我们心中如热流滚过,竟记不得她当时朗诵了什么……要知道,以黄宗英老师当年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我们该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诗歌朗诵会后,恰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将华东师范大学的现代校园组合戏剧《魔方》搬上中国戏剧舞台,火爆京沪。我们遂以新成立不久的“粤海门实验剧社”为基础,在校内海选具备演艺潜质的同学,对《魔方》稍加改编,融进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反思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状诘问”的桥段,在熊源伟老师的指导下,由我任导演和主演、来自昆明军区歌舞团的李红任形体设计,进行全新的阐释和演绎。带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先后巡演于深圳、广州、海口等地,张扬出来自经济特区的深圳大学面对经济腾飞、商海弄潮发出的深刻思辨的文化呼唤,在社会上成为引起一时轰动的文化现象。记得在广州对广东省文艺界做专场演出之后,转场中山大学时的周末演出,正是法国电影《冒险的代价》风靡之时。电影放映原本是安排在《魔方》演出散场之后的。不料想《魔方》演出结束后,中山大学群情盎然的同学久久不肯退场,纷纷登上舞台与我们交流攀谈,分享新戏剧的脑力震荡和思想风暴带来的情感共鸣,使在剧场外等着看电影的同学迟迟难以进场。无奈之下,校方管理者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另外提供一处场地,供中山大学的同学和深圳大学剧社的同学继续交流和分享……还有件事是不能不提的,听闻《魔方》准备登陆海南岛去海口市演出的消息后,曾经荣获中国电影百花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祝希娟女士,也以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和深圳电视台台长的身份,主动加盟到《魔方》剧组,出演剧中一位重要的大学生角色。她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女主角吴琼花,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她的出演带来的“明星效应”更使《魔方》在海口市的演出座无虚席……那时候的“粤海门实验剧社”无异于深圳大学的形象代言者,传播深圳大学校园文化的火种,虽非燎原之势,却也炽焰熊熊。
《魔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密集巡演,适逢1986“国际和平年”,全球以“和平”为主题的各种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深圳市组织了全市各个行业的青年才俊踊跃参加“世界和平使者”主题才艺竞选活动。我们85级大众传播系专科班众望所归地代表深圳大学参加角逐——选派出10名身材高挑、形象靓丽的女生(其中既有来自昆明军区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李红和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梁益华,有来自广州首届青春选美比赛前几名的任小玲、王妙云,也有后来被媒体评为深圳十大巾帼女杰的区绮文、罗晓音等)。有她们仙鹤般翩然舞姿为伴,辅衬我对世界未来愿景与呼唤的主题演讲,在Wearetheworld的暖心旋律中,尽展深圳大学的精神风貌和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一举摘得“世界和平使者”桂冠。难以忘怀那个星光和月光交相辉映的广场,以及歌如潮、花如海的鼎沸夜晚。该新闻报道第二天占满了《深圳特区报》的版面……
在我的心目中,圆满画出了40个年轮的深圳大学,它始终都是鲜衣怒马、盛装舞步的灵魂铸造者……它秉持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上、以社会需求为要,以学术思想活跃为先、以向社会输送应用人才的办学初心,如同一架倡导社会文明、促进科学进步、助力经济发展、培养智慧人才的永动机,一个勇于探索与创新、孕育思想并敢于行动的策源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视野开阔和勇于实践的不求流量但有刻度的创新型社会栋梁。唯其如此,无论是在晨光微曦的徐徐清风中漫步风生粤海、水起南山的文山湖,捧书踏青中看鱼翔浅底吐着温情絮语的水泡,抑或在白衣飘飘的向晚时分,望着浅湾里的夕照化作一勾月牙的倒影,吹着口哨牵手心仪的女生,从彼此的气息里谛听蛙鸣修饰的一片宁静,都是我于今对深圳大学魂牵梦绕的原因。
早已不再年轻的我,穿越时间围墙的豁口,透过时空景深,回望大鹏湾的校园生活,既没有心灵鸡汤的规劝,也没有流光溢彩的故事,唯有荷尔蒙爆棚、多巴胺飘荡的别样青春……所以,坐在中原腹地午后窗前的阳光下,重温它似水流年的美好芳华,从指尖一点一滴地回忆虽飘若远行,但不会褪色的青春时尚,不是为了阐发人生感慨,而是要纪念它的岁月青葱。
因为,走出校门的我和我们,对它明天的期待,远远胜过对它往日的爱!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