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扫码关注

深圳地名探源

作者:曾观来 来源:《广东史志》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2-12-01 人已围观


讹变 

有一种地名变化是讹变。“讹变”二字在文字学中有其特定的解释,是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由于字体的变迁、传抄的错误等原因产生的错别字,后人继续袭用这些错别字,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由此错别字就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字体的一种现象。语词特别是地名的讹变,不能由字义来推知词义的由来。深圳地名的讹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籍误笔。旧方志误笔屡见不鲜。原因多方面,如语言复杂,印刷技术落后,可用字有限,误用同音近音字,主观随意性,等等。譬如深圳村名带方位词“背”字的不少。普通话、粤语“背”与“贝”音同,普通话读去声,粤语读上声;深圳客家话声母相同,韵母相差较远,“背”音boi4,“贝”音bui4,均读去声。查清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卷·都里(村落)中,“背”“贝”混用而“贝”居多,书“背”的为客家村。到了嘉庆志全是“贝” ,如:“水贝”“田贝”“湖贝”“塘贝”“黄贝岭”“岭贝” “迳贝”“坳贝”等,这些村名均以水、田、湖、塘、岭、径、坳(凹)等地形名词作定语,与方位词“背”( 背面、后面)自然构成了“×背”,体现了地名文化的地形地物性。“贝”的本义是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引申宝贝。所有的这些村庄怎么可能都有贝呢?“贝”者显然是书写者之主观人为,取其好兆头吧。经初步检索,现在原宝安县客家地区多用“背”,原特区内袭用“贝”。“背”是正本清源,“贝”难以推知,如“坳贝”,山坳有珠贝? 

又如“坜”与“沥”。“坜”的释义是:“洼下去的地方”。“沥”的释义是:“液体的点滴”“沥青”。普通话“坜”和“沥”音同,均读lì(去声)。“坜”字深圳客家话东部地区读上声lak3,西部地区读入声lak5。客家地区称小河汊为“坜”:河坜、圳坜,坑坜。一些村庄又以其得名,如,“黄果坜”“沙背坜”“金狗坜”……可是在旧志中偏偏书“沥”,与“洼下去的地方”大相径庭,显然是误笔。1985年出版的《深圳市地名志》及稍后完成的涉及很多“水”的《水利志》铅印稿均使用了“沥”,以讹传讹。1997年版《宝安县志》进行了正本。可惜现在的印刷物累见“坜”“沥”混用,“沥”者误以为有水即为河流也。80年代初在西坜地方建成人工湖度假村,请人题名题字,写成“西丽湖度假村”,这是普通话“坜” 和“丽”同音的另一误笔。后人将错就错,因为“丽”兆头好,所以“另起炉灶”。今“西丽村”“西丽路”也就此形成了。时间久了,也就“习非成是”了。从地名学来说就是讹传。由“西坜村”变 “西丽村”,改变了原来围村的本义。“西沥水库”虽然还保留着“沥”之讹,好在没有进一步讹成“丽”。旧村另建新村,一般都在前面冠于老村(围)名,这在旧方志中都可见到,如:碧头新村,江边新村,山尾新村等(康熙《新安县志》)。现在“××新村(围)”就很普遍了。“西丽”只是个例。 

2.今人误读。古籍所书是对的,而当今一些人出于主观随意性,图方便,滥用同音近音字、狭义多义词。多见于村名、公交站名,如:“涌”误为“冲”。“涌”指河汊,以涌而得村名者众多。深圳有近20个带“涌”字的村名。“冲”的释义很广,仅有一方言解释为:山区的平地,如“韶山冲”。在深圳,“冲”没有一个释义可与“涌”兼容。1980年代初期地名改革却出现了“大冲”“沙鱼冲”“溪冲”“东冲”“西冲”等村(地)名,有的同一地“涌”“冲”混用。查今大都复原“涌”了,唯独“大冲”依旧。又如观澜的“鳌湖”讹传为“牛湖”,沙井的“衙边”误传为“牙边”等,均为粤方言同音讹传。公交站、地铁站均以固有地名地物定名,而这两者都出现与之偏差。如:深圳地铁5号环中线在龙华塘朗与深圳北站之间设有一个“长岭陂”站。在“长岭陂”站附近有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长岭皮村”(旧志有记载),在长岭皮村附近有一座水库,堤坝上“长岭皮水库”几个标识大字赫然在目。“陂”字在深圳客家地区叫“陂bēi 头”(旧时专门用以灌溉的小型水利设施)。“陂”显然是“皮”之误。无独有偶。在龙岗中心城附近有一条“下陂头”村,现在村旁设了个公交站,站名叫“下坡头”, 录音报站如是称“PO”,这里从来没有坡。这种错误显然是地铁、公交部门人员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所致。 

3.历史错位。古籍记述是对的,误以为错。例一:由“冈”到“岗”。 深圳地貌多为丘陵,丘陵地带多山冈。在明清时期,从《新安县志》中可以见到带“冈”字的山名、圩村名多至五六十个以上。而现在所有书面文字“冈”被“岗”取代。例如人们最熟悉的有:龙岗、横岗、松岗、铁岗、笋岗、泥岗、皇岗……“冈”与“岗”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字词,在简化汉字里已法定了。“冈”是阴平声,“岗”是上声。“冈”是单义词:山冈(不高的山)。而“岗”是多义词:岗位、岗亭、岗哨、站岗、门岗,另有一释义是“岗子”(不高的山或高起的土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拼入“冈”。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冈”蜕变成“岗”呢?笔者查阅了1960年8月油印本《宝安县志》(初稿),出现几个“岗”的地名,没有“冈”。 1985年出版的《深圳市地名志》有很多“岗”,唯独没有“冈”。这是深圳建市初期第一本最具权威性的地名志书,“岗”已被“规范化”了。究其原因,不明就里。1997年出版的《宝安县志》今地名都用了“岗”,是因为所有资料来源均书“岗”,只好姑息迁就。地方志毕竟是官方的书,为当代服务,然后惠及后人。好在“行政区划”章节中,辑录明、清时期村落按“冈”(岡)不动,以供后人查对。 200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宝安文史丛书》编纂委员会编)更是把旧志中所有的“冈”全改成“岗”,“冈”被彻底消灭了。夫“ 校”者,校勘订正也。非纰缪,何以订正之哉?现在许多带“冈”的古地名仍在沿用,如佛冈县,黄冈县,井冈山,景阳冈……把“冈”写成“岗”不予认可。深圳的平冈中学,是上世纪初华侨和乡人捐建的学校,1960年代更名为“龙岗中学”,1980年50周年校庆时在众议之下复名“平冈中学”,是深圳市迄今唯一还原“冈”字的地物名。 

例二:由“下”到“厦”。深圳地名带方位词特别是带“下”字的村名很多,其中有一些“下”被改成“厦”,如“冈下”改成“岗厦”,“白石下” 改成“白石厦”,“湾下” 改成“湾厦”等。“厦”有两种读音:读xià,组成“厦门”专有地名;读shà,指高楼大厦,公交站“岗厦”的标识和报站偏又是gangxia,不伦不类。凡此种种,从史志学讲,是历史的错位;从地名学讲,把“冈”改成“岗”,由实体变成抽象,把“下”改成“厦”,由方位变成实体,是人为的硬伤;从文字学讲,由简明的“冈下” 蜕变成繁琐的“岗厦”,读音也变了,是语言文字的倒退。这是典型的讹变。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