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每个地名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物种
作者:李跃 来源:深圳深圳 责任编辑:yezi 2022-12-13 人已围观
深圳不乏一些有意思的地名。比如,某一天你在街头向美女问路, 问她“三围在哪里”。如果这事发生在外地,人家可能会把你当成流氓。 如果发生在深圳尤其是宝安区,人家可能会一本正经地为你指路—深 圳确实有一个叫“三围”的地方,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固戍社区,那里还有一个三围码头。
地名承载着大地变迁的秘密,保留有前人记忆的体温。对我们来 说,了解深圳,先得了解那些深入历史脉络的地名。很多人已经知道,“深圳”即是田间有一条深水沟之意,这一城市名 称来历已见诸各种媒体。但是,更多的深圳地名来历,还隐藏在时间的 皱褶深处,并非广为人知。
比如,你也许没听说过,“罗湖”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 罗湖村。“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 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湖”就来自周围湖塘众多的那座山的名 字。1982 年,因建罗湖联检大楼,罗湖山被夷平。
福田来源于“福田村”。南宋光宗年间,上沙村始祖黄金堂的四子黄 西为,到松子岭南麓建村开造了跟格子一样的“格田”。因为看着像一幅 幅美丽图画,所以把“格田”改名为“幅田”,后来因为“幅”跟“福” 同音,又更名为“福田”,取“得福于田”之意。
盐田的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 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清朝时期,在现今盐田港东北角的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交易墟市,许多人不走山路,而是从海路划船、乘船而来,这就是盐田墟。后来墟市越来 越大,赶墟的人就在墟市边搭棚逗留,露天的墟市逐渐演变成盐田村。
而布吉得名,与俗称“布隔”有关。三百多年以前,当地有一个莆 隔村,因为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渐被 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1852 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
观澜原来叫“官难”。观澜墟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 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 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后来,一位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云游 到这里的河东岸,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 庙,取名“观澜”。“官难”也由此改名为“观澜”。
公明名称来源于原有的公明墟。明朝天顺年间,在现在将石村的附 近,就有了周家村墟 ;到清嘉庆年间,出现了白龙岗墟,也就是今天的 薯田埔村的前身,还有永长墟(在今松岗罗田);清光绪年间,原来的白 龙岗墟附近,又出现了丰和墟。其中,以丰和墟最为兴旺。后来,因为 这几个宗族之间发生纠纷,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 议下,于 1929 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 建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叫义和圩(即移和圩)。1931 年改名公 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义。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应该是深圳人气最旺的一座公园,每 天游人如织。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以前不叫莲花山,曾有过四个不同 的名字 :花果山、大和岭、莲花梁、九江垅。岗厦村人叫它花果山,上梅 林人叫它莲花梁,下梅林人叫它九江垅,深圳镇到沙头一带的人叫它大和 岭。1952 年,解放军工程兵在莲花山上修筑了军事设施,并在它的几个 不同名称中,选取了既通俗又好听的一个,略加改动,在地图上正式标上 了“莲花山”这个名称。从那以后,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
莲花山公园山顶的邓小平铜像
蔡屋围本来并没有蔡姓居民。300 多年前,原居民都姓陈。清康熙年间,陈氏从松岗沙埔围村雇了一名姓蔡的青年长工,专门养鸭。蔡姓 青年后来成家立室,买田起屋,子孙后代日益增多,而沙埔围村的蔡氏 人家也陆续迁居到这里。结果,外来的蔡氏反成了该村的主人,定名为 “蔡屋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前,这里仅有几户陈氏及其他姓氏人家。 皇岗村以前叫作“黄岗”。乾隆四年(1739 年),番禺状元庄有恭来 到这里,因为同姓拜了庄氏祠堂,这才更名为“皇岗”,因为状元是皇帝 钦点的。而车公庙的来历,据说宋朝有一位姓车的名将,智勇双全,曾 经成功平定过江南之乱,南宋末年,宋帝南下避难,由车大将军一直护 驾到了广东深圳一带。车将军去世后,后人为表其忠勇,就为他立庙供 奉—如今的车公庙呈现的是繁华的都市景象,众多白领出入其间,古 意无迹可寻。但是,只要这个地名还在,附着其上的历史烟云就不会消失于无形,我们就能通过地名与历史进行对望。
而一些更细微的、不曾在地图上标注的地名,其来历就往往更不为 人所知了。正是无数这样的地名故事,沉淀着历史的细节,丰富了城市 的历史文化面容。
2009 年,网络世界里突然爆红了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 710 万的点击量和 30 万的回帖数。其实, 在现实世界里,在深圳的坪山,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寓意“喊你回家吃 饭”的地名,它的名字叫对面喊村。这一地名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话说清康熙年间,叶姓人家在坪山 的开基祖叫叶培初,由归善县迁入坪山田心村。叶培初家产丰厚,有大 量田产房屋,但自己却目不识丁。有一次,叶培初嫁女要写请帖,特意 从外地请来一位先生代书。但不知什么原因,那天代书先生迟迟不来, 叶培初站在自家屋前苦苦等候。正在此时,有一个从福建流落到坪山的 小货郎许庭聪,挑着担子叫卖,从叶培初家门前经过,看见叶培初满脸 焦急的样子,便询问怎么回事。当得知是在等候先生代写喜帖时,许庭 聪自告奋勇,愿为代劳,不一时就把喜帖全部写好了。叶培初一看十分 高兴,邀请许庭聪在坪山落脚,从此之后二人交往甚密。日子长了,叶 培初十分赏识许庭聪懂得文墨,又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 他。因为许庭聪家里没有其他亲人,就干脆入赘叶家为婿,从此落户在 坪山田心。
许庭聪与叶家女儿成亲之后建起了自己的新房,与岳丈的房屋隔田 相望。翁婿两家关系十分亲密,每至逢年过节,女婿家都要备上好酒好 菜,站在门前往对面的岳丈家大声地打招呼,请岳丈家人前来过节。岳 丈家这边的人听到招呼声后就说 :“对面喊吃饭了,我们快去吧!”久而 久之,人们就把许氏住的地方叫作“对面喊”。直至现在,对面喊村的居 民都姓许,把许庭聪奉为先祖。
每个地名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物种。这样的地名故事,让历史的记忆更加茂盛。其实,深圳很多老地名保留有浓郁的方言痕迹和地方生 活习俗,如古越语中的“埗”“埔”“甫”“洞”“峒”“垌”“基”“围”“大”“麻”“乌”“云”“雷”“巴”等。深入城市地名的源头,我们才能 发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深圳。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