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围村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4-25 人已围观
环珠江口地区广府人与客家人杂处,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文化互动在民居建筑中显而易见。
广府围村是浓缩了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广府围村多用青砖垒筑,围前无月池和禾坪,四周高墙带角楼,仅在正面开设大门一座。大门内为一条直通后墙的沿中轴线设置的中心巷道,巷道尽端为“神厅”,两侧横向布置多排带门罩的斗廊式住屋,围墙内侧倚墙添建单间房屋。水井多在围墙内;围墙外绕以环濠,通称“护濠”,灌以河水,所以常常被称为“水围”。祠堂不在围内。其代表者有建造于明代早中期的深圳笋岗元勋旧址、平湖大围、皇岗老围,香港泰康围、吉庆围及东莞南社古村落等。
客家围村融合了广府围村的平面布局,吸收和改造了广府民居宽敞舒适、私密性强的“斗廊房”,坚守着客家中轴祖公堂、“祠宅合一”和三合土夯筑墙体的传统。
有学者考证,一些客家围村原本是广府人居住的围村,“迁海复界”后客家人“鸠占鹊巢”,尔后逐步改造成客家围村。以大鹏王母围为例,多姓氏同居一个围村的案例在民俗调查中十分罕见。现今王母围人操广府话与客家话混合的大鹏方言。
贵湖塘客家围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桂花社区。据贵湖塘陈氏《村祠史观》碑记介绍,陈氏堂号 “颍川堂”,祖居河南颍水,不断南迁,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徙居五华横陂小都,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陈景旺十一世孙陈振能从五华迁居宝安松元厦,嘉庆年间陈氏置地岗头村人的果园一片,经十数年奋斗,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三进祠堂一座,整齐划一的房屋41间,门楼一座,坚固的防御功能齐全的围墙330米……后人续建碉楼一座,新老私塾各一座,伦公大厅一座,占地面积18130平方米。老围内两侧,新围、桂森围屋、成昌楼、宏发楼等相继建成互为犄角的贵湖塘村。
贵湖塘围墙用三合土夯筑,围内有宽大的院落,中轴宗祠左右四排为广府式单元“斗廊房”,左右两排为单间“通廊房”(后围被损毁)。
客家人在房屋建筑上笃信风水。他们要请风水先生来堪舆,选择建房的地点和开门方位,崇尚龙脉走向、阴阳合一和天圆地方等理念。本来好端端的大门却要建成斜的,风水池建成巨大的葫芦形,就是为避开一种煞气或迎来一股龙脉。我们如果把所谓风水的迷信成分去掉,就可见客家人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贵湖塘吸收了广府围村的元素,在围村中坚守了客家人中轴建祖公堂的传统,并保留了左右外围排屋单间“通廊房”布局,横屋为广府式“二水归堂”斗廊房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05 年,宝安区将其公布为贵湖塘围村文物保护单位,后来龙华区政府花巨资按照文物保护原则进行维修保护,2022年竣工后进行活化利用。
南山曾公祠围村位于东莞清溪镇清厦村,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轴祖公堂三开间、三进,门楣上挂有“南山曾公祠”的匾额。祠堂被排屋簇拥、与七座碉楼融为一体的客家围村,独具韵味。该祠堂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讲究,风格典雅。曾公祠围村虽经历近三百年的风雨沧桑,风貌犹存,建筑稳定,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曾公祠围村是粤中地区客家建筑的典型,文化内涵深厚,历史信息丰富。它脱胎于粤东北、赣南的客家建筑,又与其有明显的区别,既带有客家先民原住地和途经迁徙地的文化烙印,又吸收了岭南广府文化极强的建筑形式,进而受客侨文化影响,中西结合,在客家建筑中独树一帜。
陈氏三栋屋位于香港荃湾。荃湾陈氏于清乾隆年间从粤东迁徙而来,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建成陈氏宗祠,因其堂横屋呈横列三杠式,故俗称“三栋屋”。
三栋屋中轴上、中、下三堂为祖公堂,大门门额题“陈氏宗祠”。两旁分别为四间独立的居室(衬祠);左右及后排横屋(枕杠)将堂横屋围拢起来,形成围屋。屋内各厅左右横屋为连接成排之住屋,房舍结构为“斗廊式”单元房。“斗廊房”前低后高,进入内檐廊为天井,两侧廊房为杂物间和厨房;跨过天井为正堂屋,旁边一间卧室,堂屋和卧室设置阁楼。前厅出口为屋村之大门,左右横屋设有独立门户,内有小巷分隔,各小巷另有出口小门。围屋前为禾坪,坪前有风水池,屋后多种竹林及梧桐,以防盗贼进入。
三栋屋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状如棋盘,左右互相对称,建筑风格独特。1981年,港英政府宣布三栋屋为法定古迹。
罗屋位于香港柴湾。18世纪初,约有三百名客家人徙居香港本岛的柴湾,建有罗屋、蓝屋、成屋,西村和大坪村。罗氏祖先由山东经南昌、赣南、闽西、粤东迁徙而来。据罗氏保存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新安县正堂发给的田土契据和嘉庆元年(1796年)发给的罗屋住户的税契证明,罗氏在乾隆中期以前已移居柴湾。
柴湾罗屋是一座具有广府 “四水归堂”斗廊房特点的客家小型民居,门檐廊呈凹斗形,穿过内檐廊为天井,天井左、右两侧为廊房,分别做厨房和储物室,跨过天井为三间并排的房间,中间为厅堂,用作安放祖先牌位和会客、吃饭等活动的场所,两侧间为住房。这座小型民居,是客家人在第四次大迁徙中定居香港岛的历史见证。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已宣布柴湾罗屋为法定古迹。
广府围村是浓缩了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广府围村多用青砖垒筑,围前无月池和禾坪,四周高墙带角楼,仅在正面开设大门一座。大门内为一条直通后墙的沿中轴线设置的中心巷道,巷道尽端为“神厅”,两侧横向布置多排带门罩的斗廊式住屋,围墙内侧倚墙添建单间房屋。水井多在围墙内;围墙外绕以环濠,通称“护濠”,灌以河水,所以常常被称为“水围”。祠堂不在围内。其代表者有建造于明代早中期的深圳笋岗元勋旧址、平湖大围、皇岗老围,香港泰康围、吉庆围及东莞南社古村落等。
客家围村融合了广府围村的平面布局,吸收和改造了广府民居宽敞舒适、私密性强的“斗廊房”,坚守着客家中轴祖公堂、“祠宅合一”和三合土夯筑墙体的传统。
有学者考证,一些客家围村原本是广府人居住的围村,“迁海复界”后客家人“鸠占鹊巢”,尔后逐步改造成客家围村。以大鹏王母围为例,多姓氏同居一个围村的案例在民俗调查中十分罕见。现今王母围人操广府话与客家话混合的大鹏方言。
贵湖塘客家围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桂花社区。据贵湖塘陈氏《村祠史观》碑记介绍,陈氏堂号 “颍川堂”,祖居河南颍水,不断南迁,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徙居五华横陂小都,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陈景旺十一世孙陈振能从五华迁居宝安松元厦,嘉庆年间陈氏置地岗头村人的果园一片,经十数年奋斗,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三进祠堂一座,整齐划一的房屋41间,门楼一座,坚固的防御功能齐全的围墙330米……后人续建碉楼一座,新老私塾各一座,伦公大厅一座,占地面积18130平方米。老围内两侧,新围、桂森围屋、成昌楼、宏发楼等相继建成互为犄角的贵湖塘村。
贵湖塘围墙用三合土夯筑,围内有宽大的院落,中轴宗祠左右四排为广府式单元“斗廊房”,左右两排为单间“通廊房”(后围被损毁)。
客家人在房屋建筑上笃信风水。他们要请风水先生来堪舆,选择建房的地点和开门方位,崇尚龙脉走向、阴阳合一和天圆地方等理念。本来好端端的大门却要建成斜的,风水池建成巨大的葫芦形,就是为避开一种煞气或迎来一股龙脉。我们如果把所谓风水的迷信成分去掉,就可见客家人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贵湖塘吸收了广府围村的元素,在围村中坚守了客家人中轴建祖公堂的传统,并保留了左右外围排屋单间“通廊房”布局,横屋为广府式“二水归堂”斗廊房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05 年,宝安区将其公布为贵湖塘围村文物保护单位,后来龙华区政府花巨资按照文物保护原则进行维修保护,2022年竣工后进行活化利用。
南山曾公祠围村位于东莞清溪镇清厦村,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轴祖公堂三开间、三进,门楣上挂有“南山曾公祠”的匾额。祠堂被排屋簇拥、与七座碉楼融为一体的客家围村,独具韵味。该祠堂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讲究,风格典雅。曾公祠围村虽经历近三百年的风雨沧桑,风貌犹存,建筑稳定,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曾公祠围村是粤中地区客家建筑的典型,文化内涵深厚,历史信息丰富。它脱胎于粤东北、赣南的客家建筑,又与其有明显的区别,既带有客家先民原住地和途经迁徙地的文化烙印,又吸收了岭南广府文化极强的建筑形式,进而受客侨文化影响,中西结合,在客家建筑中独树一帜。
陈氏三栋屋位于香港荃湾。荃湾陈氏于清乾隆年间从粤东迁徙而来,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建成陈氏宗祠,因其堂横屋呈横列三杠式,故俗称“三栋屋”。
三栋屋中轴上、中、下三堂为祖公堂,大门门额题“陈氏宗祠”。两旁分别为四间独立的居室(衬祠);左右及后排横屋(枕杠)将堂横屋围拢起来,形成围屋。屋内各厅左右横屋为连接成排之住屋,房舍结构为“斗廊式”单元房。“斗廊房”前低后高,进入内檐廊为天井,两侧廊房为杂物间和厨房;跨过天井为正堂屋,旁边一间卧室,堂屋和卧室设置阁楼。前厅出口为屋村之大门,左右横屋设有独立门户,内有小巷分隔,各小巷另有出口小门。围屋前为禾坪,坪前有风水池,屋后多种竹林及梧桐,以防盗贼进入。
三栋屋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状如棋盘,左右互相对称,建筑风格独特。1981年,港英政府宣布三栋屋为法定古迹。
罗屋位于香港柴湾。18世纪初,约有三百名客家人徙居香港本岛的柴湾,建有罗屋、蓝屋、成屋,西村和大坪村。罗氏祖先由山东经南昌、赣南、闽西、粤东迁徙而来。据罗氏保存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新安县正堂发给的田土契据和嘉庆元年(1796年)发给的罗屋住户的税契证明,罗氏在乾隆中期以前已移居柴湾。
柴湾罗屋是一座具有广府 “四水归堂”斗廊房特点的客家小型民居,门檐廊呈凹斗形,穿过内檐廊为天井,天井左、右两侧为廊房,分别做厨房和储物室,跨过天井为三间并排的房间,中间为厅堂,用作安放祖先牌位和会客、吃饭等活动的场所,两侧间为住房。这座小型民居,是客家人在第四次大迁徙中定居香港岛的历史见证。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已宣布柴湾罗屋为法定古迹。
很赞哦! ( )
上一篇:客家民居:城堡式围楼
下一篇:客侨围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