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改革开放后客家艺术繁荣发展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5-11 人已围观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政府对包括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文化一直给予关注与保护。早在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就有“山歌社”一类的民间团体,开展了演唱客家山歌的文艺活动。其中,如张波良、邓维新、蓝远彰、廖虹雷等一类“老宝安”文艺骨干,以及余耀南、李慧嫣、何穗生、黄伟群等从梅州移居深圳的客家山歌老艺人等,活跃在当年的深圳客家民间艺术舞台上。
1987年,深圳市文联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苏伟光任主席,杨宏海任常务副主席。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包括深圳客家文艺在内的民间文化得到有政府背景的专业机构的领导与支持。适逢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三套集成”工作,市民协杨宏海副主席带领赖德术、李宜高、蓝远彰、黄开林、何穗生等民协骨干深入基层采风问俗,先后收集、整理出版了《深圳民间歌谣》《罗湖民间歌谣》《宝安民间歌谣》等作品。1991年,由苏伟光、杨宏海主编的深圳本土史上第一部《深圳民间歌谣》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尔后,评选出池官华、欧进兴、戴坚平、邱锦容、吴标等一批客家山歌继承人。
2000年,原宝安县文艺宣传队的老骨干张伙明、陈曼丽等人发起组织深圳老宝安艺术团,数十名年逾五十的老文艺战士宝刀不老,激情澎湃,他们自编自演,充分发挥老艺人的专长,积极弘扬本土文化艺术,为原乡群众奉献精彩节目,并参加市里乃至全球客家文化恳亲大会演出,获得多个奖项。
2002年,深圳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龙岗区委宣传部合作,在龙城广场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山歌文艺晚会,挑选全市近20个文艺团队参演,特邀才旦卓玛、马玉涛等著名歌唱家前来助阵。当晚观众两万多人,深圳电视台全程转播,可谓盛况空前,各大媒体都做了大篇幅报道。
2003年,来自梅州艺术界的老文艺骨干黄伟群发起成立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联谊会拥有来自各行各业300多名会员。他们以联谊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培训、研究、传播活动,涉及代表客家文化的山歌、汉乐、采茶、花朝等民间音乐,代表深圳多次参加大型文艺汇演,提升了客家音乐在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6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推出广东第一部“客家研究文丛”,其中杨宏海、叶小华主编的《客家艺韵》选用广东省最具特色的客家山歌,丰富了深圳客家山歌的内涵。2009年,经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批准,国内首个以个人命名的客家工作室——“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成立,这也是深圳首批七个名家工作室之一。加盟工作室的专家有20余人,该工作室也成为深圳市政府扶持的首个客家文化与艺术的文创研发机构。
从深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诞生,到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的成立,二十多年来,深圳客家山歌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人才队伍。在山歌搜集与歌词创作方面,有杨宏海、蒋开儒、赖房千、赖德术、廖虹雷、蓝远彰、李宜高等;在山歌音乐创作方面,有饶荣发、王佑贵、姚峰、陈的明、余辉辉、吴志峰、尹良、王程太、黄伟群等;在山歌舞台艺术编导方面,有赵艳、莫梓材、谭晓洪、蒋立秋、刘兴范等;在山歌演唱艺术方面,有何穗生、李惠媛、余耀南、郑钢坚、陈菊芬、支慧、张梅珍、华D、曾宪元、赖达兴、翁晓峰、张美红、巫妃梅、黄威、林伟华等。
在上述众多的民间艺术家当中,下面几位尤其值得称道。其一是被称为“南方郭兰英”的何穗生。作为著名的山歌演唱家,她长期从事客家山歌事业,培养众多的年轻新秀,在历届“深圳客家文化节”中都不辞劳苦,倾情演出。其二是著名客籍作曲家饶荣发。作为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首席音乐专家,他善于将客家山歌唱腔旋律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创作出一大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编客家歌曲,不仅为客家地区听众喜欢,央视青歌赛也有不少歌手选唱他的歌。饶荣发的作品《山歌唱出好兆头》《客天下》《家乡有座风雨桥》等已成为经典。他是全国最受欢迎的客籍音乐家之一。其三是被称为“山歌皇后”的郑钢坚。郑钢坚原为梅州山歌剧团演员,调入深圳后在罗湖区文艺界工作,积极推动深圳与台湾的山歌交流。2011年,郑钢坚策划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台湾高雄客属同乡会联合主办的“海峡情·客天下”专场演出,2015年在广州友谊剧院举办了“客家梦·两岸情——郑钢坚专场音乐会”。其四是著名客家演奏家黄伟群。他发起组织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并任会长,带领几百名会员从事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曾四次代表龙岗区参加深圳市“鹏程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音乐比赛,均以全场最高分获得金奖。
多年来,深圳客家艺术在继承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李惠嫣的山歌表演《夸媳妇》、房千的客家歌曲《盼团圆》《月光光》、姚峰和杨宏海的客家歌曲《满山茶树满山情》、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团根据龙岗皆歌音乐创作的歌曲表演《客家妹嫁老公》《大妈逛新村》、郑南和王佑贵等人创作的客家组歌《大路之子》、石岩文化站创作的山歌剧《应人石的传说》、杨宏海和赵艳等人创作的歌舞剧《月照围楼》、龙华区公共文化中心创作的舞蹈《客家禧》等,都是颇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其中不少还获得市、省乃至国家级奖项。
影视方面,有深圳电影厂创作的电影《生死树》、深圳市作家吴亚丁应第2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创作的专题片《天下客家》、深圳电视台等单位制作的《人在天涯》《再访客家人》,等等。近年来,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导演李亚威执导的2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客家人》,涉及深圳的访问对象有杨宏海、邓春儒、龙凤传琪与梁佛金,对深圳客家山歌演艺界也有一辑专访。该片荣获2020年第26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评选”系列片十佳作品。
1987年,深圳市文联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苏伟光任主席,杨宏海任常务副主席。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包括深圳客家文艺在内的民间文化得到有政府背景的专业机构的领导与支持。适逢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三套集成”工作,市民协杨宏海副主席带领赖德术、李宜高、蓝远彰、黄开林、何穗生等民协骨干深入基层采风问俗,先后收集、整理出版了《深圳民间歌谣》《罗湖民间歌谣》《宝安民间歌谣》等作品。1991年,由苏伟光、杨宏海主编的深圳本土史上第一部《深圳民间歌谣》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尔后,评选出池官华、欧进兴、戴坚平、邱锦容、吴标等一批客家山歌继承人。
2000年,原宝安县文艺宣传队的老骨干张伙明、陈曼丽等人发起组织深圳老宝安艺术团,数十名年逾五十的老文艺战士宝刀不老,激情澎湃,他们自编自演,充分发挥老艺人的专长,积极弘扬本土文化艺术,为原乡群众奉献精彩节目,并参加市里乃至全球客家文化恳亲大会演出,获得多个奖项。
2002年,深圳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龙岗区委宣传部合作,在龙城广场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山歌文艺晚会,挑选全市近20个文艺团队参演,特邀才旦卓玛、马玉涛等著名歌唱家前来助阵。当晚观众两万多人,深圳电视台全程转播,可谓盛况空前,各大媒体都做了大篇幅报道。
2003年,来自梅州艺术界的老文艺骨干黄伟群发起成立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联谊会拥有来自各行各业300多名会员。他们以联谊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培训、研究、传播活动,涉及代表客家文化的山歌、汉乐、采茶、花朝等民间音乐,代表深圳多次参加大型文艺汇演,提升了客家音乐在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6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推出广东第一部“客家研究文丛”,其中杨宏海、叶小华主编的《客家艺韵》选用广东省最具特色的客家山歌,丰富了深圳客家山歌的内涵。2009年,经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批准,国内首个以个人命名的客家工作室——“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成立,这也是深圳首批七个名家工作室之一。加盟工作室的专家有20余人,该工作室也成为深圳市政府扶持的首个客家文化与艺术的文创研发机构。
从深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诞生,到深圳市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的成立,二十多年来,深圳客家山歌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人才队伍。在山歌搜集与歌词创作方面,有杨宏海、蒋开儒、赖房千、赖德术、廖虹雷、蓝远彰、李宜高等;在山歌音乐创作方面,有饶荣发、王佑贵、姚峰、陈的明、余辉辉、吴志峰、尹良、王程太、黄伟群等;在山歌舞台艺术编导方面,有赵艳、莫梓材、谭晓洪、蒋立秋、刘兴范等;在山歌演唱艺术方面,有何穗生、李惠媛、余耀南、郑钢坚、陈菊芬、支慧、张梅珍、华D、曾宪元、赖达兴、翁晓峰、张美红、巫妃梅、黄威、林伟华等。
在上述众多的民间艺术家当中,下面几位尤其值得称道。其一是被称为“南方郭兰英”的何穗生。作为著名的山歌演唱家,她长期从事客家山歌事业,培养众多的年轻新秀,在历届“深圳客家文化节”中都不辞劳苦,倾情演出。其二是著名客籍作曲家饶荣发。作为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首席音乐专家,他善于将客家山歌唱腔旋律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创作出一大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编客家歌曲,不仅为客家地区听众喜欢,央视青歌赛也有不少歌手选唱他的歌。饶荣发的作品《山歌唱出好兆头》《客天下》《家乡有座风雨桥》等已成为经典。他是全国最受欢迎的客籍音乐家之一。其三是被称为“山歌皇后”的郑钢坚。郑钢坚原为梅州山歌剧团演员,调入深圳后在罗湖区文艺界工作,积极推动深圳与台湾的山歌交流。2011年,郑钢坚策划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台湾高雄客属同乡会联合主办的“海峡情·客天下”专场演出,2015年在广州友谊剧院举办了“客家梦·两岸情——郑钢坚专场音乐会”。其四是著名客家演奏家黄伟群。他发起组织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并任会长,带领几百名会员从事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曾四次代表龙岗区参加深圳市“鹏程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音乐比赛,均以全场最高分获得金奖。
多年来,深圳客家艺术在继承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李惠嫣的山歌表演《夸媳妇》、房千的客家歌曲《盼团圆》《月光光》、姚峰和杨宏海的客家歌曲《满山茶树满山情》、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团根据龙岗皆歌音乐创作的歌曲表演《客家妹嫁老公》《大妈逛新村》、郑南和王佑贵等人创作的客家组歌《大路之子》、石岩文化站创作的山歌剧《应人石的传说》、杨宏海和赵艳等人创作的歌舞剧《月照围楼》、龙华区公共文化中心创作的舞蹈《客家禧》等,都是颇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其中不少还获得市、省乃至国家级奖项。
影视方面,有深圳电影厂创作的电影《生死树》、深圳市作家吴亚丁应第2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创作的专题片《天下客家》、深圳电视台等单位制作的《人在天涯》《再访客家人》,等等。近年来,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导演李亚威执导的2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客家人》,涉及深圳的访问对象有杨宏海、邓春儒、龙凤传琪与梁佛金,对深圳客家山歌演艺界也有一辑专访。该片荣获2020年第26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评选”系列片十佳作品。
很赞哦! ( )
上一篇:老宝安客家艺术话当年
下一篇:两岸文化交流促成创办客家文化节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