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扫码关注

西乡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地名密码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28 人已围观


西乡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因位于南头城西面,取名西乡。这里是南头通往东莞、省城的交通要冲。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西乡村属新安县二都,被编撰者称为“县之右臂也”。

西乡被西乡河(此河因流经西乡而得名)分为河东、河西,原名分别为坑边、坑砂。西乡河发源于阳台、大髻婆及大、小茅诸山,至更鼓岭、铁岗合流,凡三十余里,经西乡大王洲注入大铲湾,干流长16.6公里,流域面积74.9平方公里。西乡码头下游约2公里的河段涨潮时可航行100吨的船只,上游河床浅窄,沙底。在西乡河的出海口有渡口。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西乡渡,自西乡往东莞石龙渡一只,承饷银四钱。”

西乡墟历史悠久,在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里就有西乡大庙前市的记载。西乡大庙前市就在今天河西主街北帝庙的前面。北帝古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代重建。最前端竖有影壁和牌楼,接下来是山门,山门以内为前殿,其后为大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庙内正厅供奉北帝,侧室供奉八仙和观音娘娘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的北帝诞生之日,乡间都要隆重举行庆祝“北帝诞庆”的庙会活动,举办“北帝巡游”活动,还有木偶戏及杂耍表演等,此习俗流传至今。2014年列入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帝古庙,人称大庙。清初庙前是热闹的墟市。清代中后期香港开埠后,西乡商业渐趋繁荣—既是谷物等农产品集散地,又是布匹、棉纱、火水(煤油)等洋货的中转站。水客从香港贩运洋货至西乡,再经西乡转运到沙井、松岗、公明及东莞常平等地。

西乡墟的正街原来叫兴隆街,街上有买卖布匹、棉纱、火水(煤油)的店铺。这条路原先是泥路,路面坑洼不平,每到下雨就成了汪洋,人们来往甚至要划船摆渡。120多年前,为重建西乡墟正街,修建防河堤,郑氏宗亲在郑氏宗祠发起了捐赠活动,当时西乡最大的财主郑姚带头捐赠了大量银两,乡绅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雨季来临之前,西乡利用捐资加高了西乡河堤,清理了河里的淤泥,路面铺上石块,整修一新。从此,西乡墟及河边的居民再不受水涝之害。1950年改名为真理正街,后街则被改名为真理后街,均沿用至今。

西乡的巡抚街,因巡抚庙而得名。巡抚庙又称“王大中丞祠”,是清朝康熙年间西乡人民为纪念为民请命的王来任而建,至今已有300 年历史。清初,朝廷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 里,新安县并入东莞县,广东巡抚王来任冒死上书,力陈迁界之害。康熙八年(1669),朝廷下令复界,恢复新安县,并以优惠的招垦政策,吸引大批客家人迁入,推动了深圳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王大中丞祠的整个建筑为三开间三进布局,建筑面积408 平方米。门柱、过梁等构件用麻石做成,上有石雕门神,檐板雕刻花鸟草木、人物故事,屋脊用灰塑。大门两侧有一副阴刻在红麻石上的对联:“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留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恩万载仰旌常。”

常盛街的范围则是从旧的兴隆街至河西街,取的是“经常繁荣昌盛”之意。

在西乡,原来还有一座进士坊,为浙江丽水知县郑士忠而立。郑士忠,字廷献,西乡人。自幼聪颖过人,周围的邻居都认定他今后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郑士忠弱冠之年,娶妻方氏。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以《易经》乡试中举,弘治三年(1490)登庚戌科钱福榜第三甲进士,授浙江丽水县知县。为官时质直刚方,对欺压百姓的恶霸乡绅严厉打击,廉正自持,拒绝收受乡人财礼。

西乡原在前海的海边,据《新安县志》记载:“马鞍洲,在县西西乡村前海中。”这里历代就有生活在船上的人家,被称为“疍家人”。他们以船为家,随水漂流,被戏称为“水流柴”。明代设西乡社进行管理,隶属东莞县河泊所。明万历元年(1573),拆分县治,属新安县管辖。据《新安县志》记载:“如分流湖一海,乃新安诸水潴汇之区,秋杪,邑民采捕黄花鱼,以为完课糊口之需。”

很赞哦! ( )

上一篇:参里

下一篇:固戍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