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扫码关注

福永(伏涌)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地名密码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28 人已围观

福永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原来不叫福永,而是叫伏涌。这里古代有一条河叫三合水河,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三合水河在县城西北,源有三派,其右自大髻婆,中自阳台,左自牛塍,至岭下合而为一,同归西乡河,入海。”来自大髻婆山、阳台山、牛塍山三个方向的水汇聚到岭下村(今凤凰社区),绕过茅山余脉翠岗山、尖岗山,向南流入西乡河。福永主要的古村落三姓堂(今福永社区,即陈屋、梁屋、庄屋)、怀德村、白石下村、岭下村依次坐落在河流北岸石龙头山、白松山高地上。因为这条河涌的落差太大,雨季时常常洪水泛滥,人们的愿望就是要降伏它,所以称这个地方叫伏涌。

明清时期,地处海边的伏涌也是产盐的地方,属归德场盐课司管辖,是该盐场的十六盐社之一,叫伏涌社。这里也聚集不少疍家人,明万历元年(1573),为了管理疍民,增加税收,新安县在沿海地区设立鱼社,今天西乡一带叫西乡社,松岗一带叫碧头社,沙井一带叫归德社,福永一带就叫伏涌社。

三合水和茅山将宝安珠江入海口东岸沿海地区分成两个部分,南部是西乡,北部人们习惯称为西部。伏涌就在交汇点上,南头去往东莞的官道必须通过这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代洪武三十年(1397),将“屯门固戍寨”从固戍迁到北10里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福永老街,改称为福永巡检司。福永这个名字应该就是从“伏涌”误读而来的。用“涌”字做地名在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是较为普遍的情况,本地人把河汊叫作河涌。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谈到广州的土语时就特别指出:“谓港曰涌,涌,冲也,音冲。”而外地人一般都以为是“涌现”的涌,读作“永”。也许正是北方官员的误读才成就了福永的美名。

明初在关津要地设置巡检司,目的是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路引就是后来的证明信,主要注明身份、外出事由和目的地,没有路引是不能私自离村外出游逛的,可见当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到了何等严格的程度。巡检司属地方州县领导部门,具有武装性质,并无正规的军队,巡检的品级只有从九品,所统领的不过是从当地农民中检点的弓兵。洪武三十年(1397),福永巡检司设有巡检一名,司吏一名,弓兵五十名。福永巡检司的衙门很小,屋宇只有两座。在衙门的东边有一座石桥,叫福涌桥,长石六架。另外,还设有伏涌墩,有瞭守旗军五人。万历三年(1575),福永巡检司有弓兵十二名,打手十三名。清朝,福永巡检司设巡检一员,司吏一名,弓兵两名,管辖松岗、沙井、福永、公明、石岩一带的村庄。清康熙三年(1664),因为迁界,福永巡检司衙门被拆毁。康熙十年(1671),巡检薛震修复巡检司衙门。

福永巡检司的旧址就在福永墟东。福永墟北有福恩堂、斋堂、元侯庙、康元帅庙等建筑。正街的街尾是福永码头,码头前有观音庙和关帝庙。

很赞哦! ( )

上一篇:固戍

下一篇:凤凰(岭下)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