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下围村
作者:深圳史志网 来源:深圳市史志网 责任编辑:Gangan 2022-03-22 人已围观
下围村隶属宝安区观湖街道樟坑径社区,位于观湖街道东南面,距离街道办事处约4.5公里。东起平湖辅城坳村、南至上围村、西接坂田岗头村、北临观澜横坑。该村位于深圳北部山区,村后有石陂山(海拔高度约220米)、虎背山。发源于雷公山顶的樟坑径河在村东面,是观澜河的一级支流,从上游开始依次流经樟坑径居民小组、新田居民小组、松元居民小组、桂花居民小组,汇入观澜河。
下围村始建于清朝,由曾氏先祖永茂公带两个儿子南下,在此建基立村而形成。因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三面环山,村落位于山脚下,村前有樟坑径河经过,村落位于河流的下游源头,而取名下围村。曾用名“旗南坑”“粪箕窝”。下围村主要姓氏有曾、林、温、刘等姓氏。第一大姓为曾姓,其先祖由江西迁到广东五华,清朝时由五华迁移至该地。林姓是从福建泰山背迁到樟坑径上围村,后来从上围村分出到下围村。
清朝,该村属新安县官富司;民国时期,属宝安县第6区(1924—1932年)、第4区(193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宝安县观澜乡;1952年,属宝安县第三区;1958年,属宝安县红色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宝安县观澜人民公社;1961年,属宝安县布吉区观澜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龙华区观澜公社;1983年属宝安县观澜区;1986年,属宝安县观澜镇;1993年,属宝安区观澜镇;2004年,属宝安区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社区。
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627人,其中:男性323人,女性304人;80岁以上13人,最长者年龄93岁,女性。2015年实际在村户籍人口627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2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26人;华人华侨32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新加坡、牙买加、荷兰等国家。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当地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
下围村村民数百年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橘子树、龙眼、荔枝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建厂房、办工厂。2004年成立“深圳市下围实业股份合作公司”。现时主要经营以厂房出租为主,厂房面积约5万平方米,年收入约70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该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县道环观南路、五和大道经过村前。20世纪90年代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85年通自来水,20世纪60年代通电,20世纪90年代初通电话,1999年通网络。村内有宝文学校,24个班,在校学生1415人,教职工86人。有宝文幼儿园,在园幼儿300人,教职工27人。体育休闲设施有篮球场、下围公园、星光老年之家。
村内自然资源有山泉水,特色农产品有沙梨、菠萝,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艾粄、端午粽子、萝卜粄、鸡屎藤粄、糍粑等,特色工艺品有竹制品编织的农具、生活用具等。
下围村现存约20座客家民居,旧民居一般为一进三开间,或一进两开间。主要建筑材料为砖石和三合土,内有木梁、檩子、椽子等,房顶为平脊、两面坡、青瓦覆盖,保存基本完好。老村内有古井一口,因为安全问题,古井现已封闭。
村里现存宗祠1座即曾氏宗祠,位于白鸽湖村,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重修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约110平米。宗祠内刻有楹联“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曾公墓碑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于1993年。墓碑上刻有“南显考 绍光曾公墓”。族谱有《曾氏宗谱》,由曾氏族人曾运发、曾柏桥于1994—1996年纂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重阳节曾氏子孙会去曾氏墓前拜祭,拜祭贡品主要有乳猪、纸钱,拜祭完毕到白鸽湖的曾氏宗祠打扫卫生,后回到下围村办公楼门前聚餐。每年中秋节,村民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村民用从后山砍来的竹子和纸,制作有该村特色的孔明灯。近几年因安全问题,已不允许放飞孔明灯。
下围村传统技艺有舞麒麟(详见上围村)。
截止2015年末,该村暂未列入城市更新计划。
下围村始建于清朝,由曾氏先祖永茂公带两个儿子南下,在此建基立村而形成。因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三面环山,村落位于山脚下,村前有樟坑径河经过,村落位于河流的下游源头,而取名下围村。曾用名“旗南坑”“粪箕窝”。下围村主要姓氏有曾、林、温、刘等姓氏。第一大姓为曾姓,其先祖由江西迁到广东五华,清朝时由五华迁移至该地。林姓是从福建泰山背迁到樟坑径上围村,后来从上围村分出到下围村。
清朝,该村属新安县官富司;民国时期,属宝安县第6区(1924—1932年)、第4区(193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宝安县观澜乡;1952年,属宝安县第三区;1958年,属宝安县红色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宝安县观澜人民公社;1961年,属宝安县布吉区观澜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龙华区观澜公社;1983年属宝安县观澜区;1986年,属宝安县观澜镇;1993年,属宝安区观澜镇;2004年,属宝安区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社区。
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627人,其中:男性323人,女性304人;80岁以上13人,最长者年龄93岁,女性。2015年实际在村户籍人口627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2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26人;华人华侨32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新加坡、牙买加、荷兰等国家。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当地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
下围村村民数百年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橘子树、龙眼、荔枝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建厂房、办工厂。2004年成立“深圳市下围实业股份合作公司”。现时主要经营以厂房出租为主,厂房面积约5万平方米,年收入约70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该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县道环观南路、五和大道经过村前。20世纪90年代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85年通自来水,20世纪60年代通电,20世纪90年代初通电话,1999年通网络。村内有宝文学校,24个班,在校学生1415人,教职工86人。有宝文幼儿园,在园幼儿300人,教职工27人。体育休闲设施有篮球场、下围公园、星光老年之家。
村内自然资源有山泉水,特色农产品有沙梨、菠萝,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艾粄、端午粽子、萝卜粄、鸡屎藤粄、糍粑等,特色工艺品有竹制品编织的农具、生活用具等。
下围村现存约20座客家民居,旧民居一般为一进三开间,或一进两开间。主要建筑材料为砖石和三合土,内有木梁、檩子、椽子等,房顶为平脊、两面坡、青瓦覆盖,保存基本完好。老村内有古井一口,因为安全问题,古井现已封闭。
村里现存宗祠1座即曾氏宗祠,位于白鸽湖村,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重修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约110平米。宗祠内刻有楹联“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曾公墓碑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于1993年。墓碑上刻有“南显考 绍光曾公墓”。族谱有《曾氏宗谱》,由曾氏族人曾运发、曾柏桥于1994—1996年纂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重阳节曾氏子孙会去曾氏墓前拜祭,拜祭贡品主要有乳猪、纸钱,拜祭完毕到白鸽湖的曾氏宗祠打扫卫生,后回到下围村办公楼门前聚餐。每年中秋节,村民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村民用从后山砍来的竹子和纸,制作有该村特色的孔明灯。近几年因安全问题,已不允许放飞孔明灯。
下围村传统技艺有舞麒麟(详见上围村)。
截止2015年末,该村暂未列入城市更新计划。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