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扫码关注

文物遗迹,展现鹅埠的古韵与今风(鹅埠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编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 深汕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31 人已围观

千年文化积淀,曾为鹅埠留存众多古迹遗址。明代上北镇吊牌山和下北镇碗窑径遗址、明末清初大显山谭仙圣庙、清嘉庆元年建的深藏庵、道光年间所建的正觉庵和九渡水古道、乾隆年间的义学旧址、古村寨等散布各处。岁月更替,目前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迹旧址有白田山遗址、水美古村寨、谭仙圣庙三处。

白田山遗址——千年历史的溯源。白田山遗址位于鹅埠街道西湖村,分布面积逾55万平方米。经过2年多的抢救性考古挖掘,共计验收了墓葬38座,出土各类文物290余件,包括玉戈、玉锛、方格纹凹底罐、黑釉圈足壶、折腹豆等诸多类别。据悉,早在2021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已经发现了白田山遗址的存在,经过多方研究考证,终于在2023年11月的一天,随着洛阳铲铲起第一抔土,几千年前鹅埠先民的生活重现于世,展示着千年古镇的历史沉淀。据深圳考古队称,白田山上不仅有明清时期的墓葬,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甚至商周时期的墓葬。这些密集分布的墓葬,说明了鹅埠早在公元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绵延至今,印证了鹅埠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白田山遗址的出土,更是为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将深汕的历史轴线推进至商时期甚至更早,向上延伸了将近2000年。

▲M35 墓葬出土的石玦

水美古村寨——岁月痕迹的证明。水美古村寨据传为古时防兵匪盗贼所建,位于鹅埠街道南部,坐落于水美村委会附近。“一瓦一砖勾缅忆,南迁岭徼始中唐。”水美古村寨始建于明朝弘治甲子年间,据说繁衍着李唐王朝皇族后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也是鹅埠内仅存的几座古寨中最古老的一座,历史价值高。旧寨正门门楼有两层楼高,门框由灰罔岩石料雕筑而成,村寨四周有高约4米的贝灰砂石混料寨墙,至今保留着岁月痕迹的质朴与厚重。村寨中主巷道、跑马巷和居民横巷条条相通,极具巧思,充满韵味。

谭仙圣庙——承载历史的庙宇。谭仙圣庙位于鹅埠大显山,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相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惠州府志》记载,谭仙真名叫谭德,3岁时父母双亡,后随外婆到麦田村生活,牧牛时经太上老君点化,能“呼风唤雨、伏虎驯蛇”。13岁在九龙峰下羽化成仙。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火烧腿骨”“篓草千担”“瘦牛好驶”“划地为墙”等神奇故事。相传建造谭仙圣庙时有一则趣事。当时鹅埠人欲修建谭公庙宇,便将其香火用神轿抬来,途经大显山时,众人略感疲惫,便稍作休息,待随后动身时,却发现神轿重如千斤,任如何搬也无动,众人不解,遂求签问卜,深感有天意,于是就地建庙,成为现如今的谭仙圣庙。整座庙宇工艺精细,庙顶琉璃瓦面,日光下流光溢彩,远眺气势雄伟,是集自然景物和人文、建筑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宝地。直至今日,谭仙圣庙仍旧香火不断,时有村民游客到庙祈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谭仙圣庙
 
传统文化,彰显鹅埠的民风与乡情

传承千年的祈安——舞草龙。正月十五,在响彻云霄的礼炮声和锣鼓声中,一条由稻草编织而成的30米长的草龙飞腾穿梭在鹅埠街道上街村的大街小巷,这就是鹅埠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上街村“舞草龙”。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上街村每3年举办一次“正月十五舞草龙”活动,舞龙人员点线香插在龙身上,瞬间草龙成了“香火龙”,以龙珠为引,舞入村中接受群众的祭拜,群众也将龙身上的香火换回家,祈求阖家平安、六畜兴旺。“舞草龙”的习俗源于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鹅埠连年闹天灾,村中长者便邀请道士在鹅山作法求雨,此后鹅埠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为感谢龙神,村民于正月十五举行“舞草龙”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直沿袭至今。

▲上街村“舞草龙”场景

匠心精艺的织梦——草龙制作。“舞草龙”仪式需要提前制作“草龙”,制作“草龙”的工艺也是鹅埠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上街村扎草龙工艺传承人主要是现年66岁的张凤坤和69岁的朱进文。稻草龙制作自有一套讲究,从龙头到龙尾,都是以经过严格筛选的稻草和竹篾为原料,采用纸扎手法编织,再进行彩绘,从选料、备料到“成形”需要半年,制作过程复杂,编织技艺要求精细,集多种工、艺、画于一身。稻草龙全长25—40米,共分17—27架,各部位分别寓意生、老、病、死、苦,蕴含着鹅埠先辈对生命的哲学理解。舞龙仪式的举行也自有一套流程。先是“祭龙神”,在舞草龙表演开始前,村民送“草龙”到龙山,等待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插头香”,用朱砂笔点睛,其后村民点线香插龙身,“草龙”化为“香火龙”“金龙”,并以龙珠为引,设置渔船、虾、蟹、蚌、鱼、墨等配景,舞入村中接受群众的祭拜与祈愿。舞龙过程中,舞龙队队员们共同完成盘、游、翻、跳、起、伏、抢和拜四方、走龙云、舔龙脊、寻龙珠等一系列动作。伴随着村内民谣,成群结队的村民跟随歌曲钻龙身,祈求身体健康、万事顺遂,这一动作被称为“沾龙气”。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叫“化龙”,在龙珠的引导下,“草龙”逐渐盘起龙身,吃龙珠、架龙身,此时由长者进行许龙愿、谢龙神、泄龙香仪式,礼毕点火、起炮,村民纷纷鼓掌欢呼。上街“舞草龙”来源于劳动与生活,其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生活习俗等,舞蹈生动形象,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是鹅埠先辈用质朴的行动和智慧反映现实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鹅埠独有的文化底蕴。

美妙绝伦的民俗——五福金狮表演。在鹅埠街道城内村,有着家家户户新年参拜五福金狮的习俗,这一独特的拜年方式已传承了近百年之久。城内村的五福金狮舞表演方式奇妙,表演角色众多,由“五福金狮”、青猴、金猴、“精绍和”、“戆绍和”5个角色组成,寓意“五福临门”(即福、禄、寿、喜、财),故称“五福金狮”,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福气满满、平安幸福。与传统舞麒麟、舞狮不同,五福金狮表演时只有一人擎狮头,并且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表演时,场中设一张高1.3米的大桌,意为一座高“山”,5个角色围绕大桌模拟人和动物在大自然中相处的画面。“精绍和”和“戆绍和”两人动作主要以哑剧般诙谐有趣的动作为主,而猴子和狮子的表演者则通过在桌子上表演各种杂技动作,展现在“山”上互相追逐的情景,如倒立行走、桌角倒立、叠罗汉、腾空反翻跟斗等高难度动作,表演过程充满趣味性、故事性,技巧独特。随着五福金狮起舞,挥舞着的福气给村民带来好运。

▲城内村五福金狮舞

舞动的过程中,村民们还会送上祝福红包,表达对来年的美好祝愿,五福金狮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每到表演的最高潮,场上刀枪剑戟的铿锵声,场边人们的吆喝声、掌声、欢呼声和锣鼓唢呐声,震动大地、响彻云霄。直至鞭炮丢进场中炸响,表演方告结束。五福金狮表演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活动,被人们寄予了深刻的寓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如今,五福金狮表演现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年轻人加入到这场过去与现在的穿越中,踏着鼓点翻腾跳跃,金红色的狮头在阳光下显得更为耀眼。街边围坐着人群,孩子们稚嫩却专注的眼神为古老的民俗活动增添了鲜活气息。百年来,人们在分享着它的欢乐的同时,也感受着它所承载的文化生命力,伴着回荡的欢笑声,不绝的鼓点声,文化传承的意义在此有了具象。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