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走进清平墟“桥”见新桥东(新桥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编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 宝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30 人已围观
▲新桥街道位置示意图
古镇古墟:商贾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
新桥地处合澜海边,地形主要是冲积海积平原和台地,盛产海盐。北宋设置归德盐栅,后升格为归德盐场。归德产盐,最早见载于北宋王存所撰的《元丰九域志》中:“东莞县有靖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新桥为明初归德场十三盐社之一。盐业的兴起催生了墟市的繁盛,作为往来要冲,河海交汇之地,清嘉庆至民初年间,新桥一带成了松岗、石岩、公明、沙井、福永等地的商品交易地和集散地,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这构成了新桥自带的商贸城市基因。
清平古墟浸润商贾文化。清平古墟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也是深圳唯一现存清代风貌的河墟,其名意寓“天下太平”。“墟”又通“圩”。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载:“永兴桥在新桥村之西,锁前溪而跨两岸,当往来要冲,东接黄松岗、乌石岩诸路,西连云林、茅州诸圩。”作为曾经的商品交易地和集散地,这里往南是万家蓢圩、凤凰街,往西是云林圩、沙井圩,往北是黄松岗义和圩,这些圩市共同构成宝安西部经济贸易的网络。鼎盛时期,古墟内店铺达百家,经营范围覆盖几十个行业。圩日商铺门口还会摆放临时摊档,投圩的、趁圩的,再加上圩上的原住民,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场面堪称深圳西部的“清明上河图”。
清平古墟的正街为东西向偏北,长有100米左右,铺砌有长短不等的花岗岩石块。横街长有60米左右,广安当铺是整条街最大的亮点,当铺由主楼、两栋附楼和门楼组成,占地面积约588平方米,主楼高5层,四四方方,直棱直角,与南方广府传统民居的船形屋脊风格迥异,看上去更像是碉堡,原本用作当铺的储存室,后用作防御盗匪。沐浴了200年的风霜,广安当铺的青砖墙上还能看到战争时留下的弹痕,穿过当铺门廊下一道又一道的拱门,仿佛又听到了路边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来往过路的手推车吱呀吱呀地响,伴着当铺里交易时讨价还价的声音……
▲清平古墟
从广安当铺向不远处张望,映入眼帘的便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座大型圆柱状旧粮仓——新桥粮仓,当时用于存放村民上交的公粮,是宝安县的四大粮食中心之一。从粮仓出来,往东走10米左右便是横跨清平湖湖心走廊和北岸的永兴桥。永兴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在乾隆五十年重新修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深圳保存的唯一清朝三孔石拱桥。桥长50米,面阔3.4米,高5米,桥头的望柱上雕刻有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守护着清平古墟。桥面正中间的栏板上刻有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的浅浮雕图案,整体造型美观,结构工整。1984年,永兴桥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兴桥下,新桥河与茅洲河汇合注入珠江口,因地理位置特殊,本就是商贸聚集地的新桥因永兴桥的建成交通更加便利,墟市也更加繁荣,永兴桥也成了联通四方的商贸桥梁。如今,新桥街道在古墟旧址推出了“清平墟市”文创市集、“汉裳清平”国潮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常态开展“魅力湾区·乐满新桥”广场音乐会、“粤舞粤精彩”麒麟醒狮展演,古墟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每到傍晚时分,永兴桥头架起一条光艳的市集长廊,湖光相映,桥影波光,满屏“落灯花”交相辉映的场景,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永兴桥
▲新桥粮仓
▲“清平墟市”文创市集
▲“汉裳清平”国潮文化节
曾氏大宗祠传承“大学家风”。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建筑面积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唯一附有牌楼亭阁的五开间宗祠建筑。整座建筑由前堂、石作牌楼、中堂、后堂和庭院天井、左右廊庑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0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前堂为五开间,前后檐廊,四塾台式样,大门顶部镶有镌刻着“曾氏大宗祠”字样的红粉石大匾额。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朝廷对住宅的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清代又沿用了这种规制:二品以下官员,不得超过5间,进深则不得超过9架。按照当时社会礼制,建筑是不能逾制修建的,除非有皇帝的特别恩宠,曾氏大宗祠能以五开间的规格建造,可见其有不同寻常的家世。
▲新桥曾氏大宗祠
进门以后,便可以见到一座四柱间三楼的大石牌坊,是用花岗岩砌筑成的,宽大的楼坊门额上镌刻着“大学家风”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据新桥《曾氏族谱》记载,曾姓先祖原籍山东武城,是孔子的高足曾参的后裔。曾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其编著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大学家风”的来历。
▲曾氏大宗祠内石牌坊
牌坊的背面镌刻着“片石流辉”,说的是一段曾氏祖先寻找家园的故事。南宋初年,金兵渡江南侵,孱弱不堪的南宋军队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当时住在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的曾仕行与曾仕贵兄弟二人为摆脱被杀的厄运,举家南迁避难。携家带眷到广州后,因担心兄弟一起,有同时遭难之虞,只有分开,曾氏家族的香火延续才会多增一分希望,兄弟二人便在路上觅得一块猪腰状河卵石,剖开后各执一半,放入囊中,作为兄弟后代相认的凭证。幸运的是,曾仕行和曾仕贵兄弟虽然分开,但都在乱世中活了下来。哥哥曾仕行沿珠江逃难至番禺区石基镇小龙村安下身来,弟弟曾仕贵先至东莞,后徙虎门南栅村,最后扎根于新安归德盐场新桥里(今新桥街道),被奉为新桥曾氏始祖。后来曾姓子孙多了起来,于是建宗祠纪念曾仕贵,并把猪腰石供奉在祠堂后殿的神台上。由于年代久远,新桥村的半块猪腰石已经遗失,而番禺小龙村的那半块仍保存至今。
如今,曾氏大宗祠每年都会举行两次隆重的祭祖活动,一次在清明,一次在重阳。活动声势浩大,近至上星、上寮、新二、黄埔、南洞、长圳、玉律、塘家曾屋、石岩浪心等社区,远至东莞麻涌、化州平垌乃至海外曾氏子孙都会赶来参加,深圳曾氏大宗祠已成为海内外宗亲凝聚乡情乡愁、传承大学家风的精神家园。
烈士丰碑厚载革命精神。新桥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历史上英雄辈出,有陈梦龙抗元、陈桂籍抗英、曾克齐支持孙中山革命等斗争故事,大革命时期,新桥是宝安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在新桥东南方的洪田火山郊野公园里,矗立着巍峨的洪田七烈士纪念碑,20余米高的丰碑下埋葬着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多位烈士的遗躯。洪田七烈士纪念碑的修建是为了纪念1941年至1945年间在沙井与日伪军的战斗中牺牲的洪田七烈士及在其他战斗中牺牲的共计50名烈士,连同旁边建成的洪田革命历史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1931平方米,成为宝安区占地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烈士纪念点。2021年洪田七烈士纪念碑被列入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先后被公布为深圳市“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数千人来瞻仰祭奠英雄,赓续革命精神。同时,每年宝安区革命烈士公祭日活动都在这里举办,是宝安区具有代表意义的红色地标,也是新桥街道主题党日活动基地之一。
非遗文化中心万景楼诠释岭南魅力。在新桥中心路上,有一座西部难得的城楼景观,被当地人誉为深圳的“小故宫”。其俯瞰四面通透,仰观雕梁画栋,可登城墙望远,可游园林抒怀,名曰万景楼。万景楼是一座集明代城墙与苏州园林风格于一体,融庭院、庙宇、园林、亭廊风貌于一处的仿古建筑群,是宝安区唯一被纳入2023年广东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粤文坊”的建设项目。
▲万景楼非遗文化中心
踏入万景楼,映入眼帘的便是十二生肖石像,其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庭内还有3座高耸显眼的石像,分别是观音像、月老像、潘楫1雕像。在这里,可以观赏到设计精妙的岭南建筑屋檐,大量石雕、木雕和花鸟彩绘,站在城楼高处可以俯瞰美景,两旁的城墙蜿蜒分布,好似万里长城;还可以观赏苏州园林式小桥流水、池塘假山、亭台楼阁,荷花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盛开,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致。
2023年,万景楼非遗文化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内设万丰村史馆、广府文化馆、万丰粤乐社、连丰文化公司、李派太极馆、玉雕艺术馆等,这些场馆的开放,丰富了万景楼的文化内涵。如今,浓郁岭南气息的古楼塔寺,一步一景的苏州园林式布局,吸引了不少摄影师和古装爱好者前来万景楼“打卡”,粤剧、呼麦、吟诵、宋式点茶、汉舞……丰富的非遗文化展演,雅致与诗意悠然并现,明代古风大片随手即拍,新桥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它的活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