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古墟古韵:一方“非遗”的活化新生(沙井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编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 宝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30 人已围观
沙井早期蚝壳屋(江氏大宗祠)等古迹是沙井历史的见证。古代的沙井流行用蚝壳筑墙。蚝壳质地坚硬,数万个蚝壳整齐划一砌起的墙面,在泥土混制的古村落建筑群中显得别具一格,能让人感受到“蚝”情满满的氛围。
千年历史孕育了沙井敢闯敢拼的海洋文化、绵延千年的蚝文化、教化育人的孝文化、悠扬迷人的粤剧文化、自强不息的武术文化等,其中沙井蚝民生产习俗、沙井粤剧、华林螳螂拳等8个项目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丛书《沙井古建筑》《龙津石塔800年》等,蚝乡舞台剧三部曲《蚝美古沙井》《卢亭传说》《蚝乡记事》,以及金蚝节主题曲《千年蚝乡等你来》和微电影《蚝乡往事》,分别为蚝乡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一笔。
沙井古墟,自晋以来,沙井渐趋繁华,先是古盐场,后又成了古墟镇。天圣九年(1031年),今天的东塘曾氏从南雄迁到归德,其后今天的沙井陈氏、归德陈氏陆续从他处迁来,逐渐成为本地大姓,是沙井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聚居地形成了今天的沙井古墟。古墟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古归德盐场的衙署所在地,千年养蚝人的居住地,旧日深圳地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里古建筑类型丰富,有深圳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龙津石塔,有宗祠、家塾、庙宇以及大量的古井与古民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充分反映了深圳人生产生活的历史风貌。2020年3月沙井古墟被列为深圳市历史风貌区(第一批),古墟内现存自宋代至今历史文物点24处。近年来沙井启动古墟新生项目,对历史场域核心示范段进行保护与焕新,探索未来城市更新单元中的创新实践新模式,该项目获得2021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这是自2000年该奖设立以来深圳市项目首次获奖。
黄舒墓,位于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是1700年前晋代移民开发深圳的历史见证,也是宝安县建县历史的见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黄舒是晋代著名的孝子,因孝而闻名于岭南。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设立,揭开宝安城市建设史序幕。黄舒的父亲黄教就是在这个时候定居今天的宝安沙井街道衙边社区,黄教夫妇后来葬在古参里山(今沙井中学)。黄舒作为深圳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岭南人文初祖”。
据说黄舒心地善良,十分懂事,尽管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但他在行孝和礼仪方面却从不懈怠。父亲亡故后,黄舒悲恸欲绝地为父亲筑坟,并在墓旁搭建简易的茅草屋居住,按孝的礼仪守孝三年。白天侍奉母亲,晚上为父亲守坟,这期间,每天只喝一碗稀饭,乡亲们给他送酒肉调养身体,都被他谢绝。后来母亲去世,他同样守孝三年。黄舒孝行传遍南海郡,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朝廷授予黄舒孝子称号。乡亲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参里,旁边的一座山也称为参里山。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参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南越志》云:邑人黄舒有孝行,如曾参,因以名。”为表彰和弘扬黄舒的孝行,新安县境内先后建了多种纪念建筑物。明万历元年(1573年),潘甲第、汪桂等在今新桥街道万丰社区大边山(《新安县志》中称邑三都大钟山)下建黄孝子祠;乾隆年间,全县黄氏族人在县城东门外建“参里祠”一座。2002年,沙井街道出资修葺黄舒墓,并立石刻碑。2005年,黄舒墓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井粤剧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根据沙井民间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会进行戏剧表演,沙井粤剧艺术因而得以流传。目前沙井粤剧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沙井粤剧兴起于明朝,一直都是推动粤剧传承发展的先行者。从全市率先成立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和建成沙井粤剧儿童剧场,到联动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推动粤剧进校园工作,到壆岗小学、蚝业小学等5家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再到连续举办多年的沙井粤剧(戏剧)节等粤剧推广新模式,沙井精心培育了2万余名青少年,为粤剧传承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沙井粤剧儿童剧场已成为深圳知名文化品牌之一,沙井粤剧娃也频频站上全国舞台,累计摘得34朵全国“小梅花”、37朵省级“小梅花”,沙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广东省戏剧之乡”。
游闯世界的华林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井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位于沙井街道三品文化广场,设有练功房、博物馆。冼润长师傅是沙井华林派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广东省非遗“华林派螳螂拳”第三代传承人的冼润长,生长在武术世家,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习武。华林派螳螂拳传自山东,冼润长的父亲冼应登是南传师祖李崑山的首徒,而表叔陈培则在20世纪70年代到美国波士顿开了第一家华林派武馆,如今已有20多家武馆。1977年冼润长从深圳到香港闯荡,考入邵氏电影公司,与钱小豪等武打演员同班,香港回归后就回到深圳,开启了螳螂拳的传承之路。2013年他研制出《冼润长活动拳桩》,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现已到花甲之年的冼润长为螳螂拳传承倾尽全力,他曾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自创了一套螳螂操(华林派武术操),在深圳10多所学校推广多年,大受学生欢迎。
全国第一家村级足球俱乐部。沙井足球文化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香港沦陷,在港谋生的陈灿星、陈应洪等近百名深圳进步青年回到壆岗坚持抗日,自发以“足球强身,团结抗日”为理念建立起壆岗第一支足球队——抗日足球队。他们以踢足球为掩护,传递情报,团结爱国人士抗日救国。从那时起,足球运动便在壆岗兴起,家家户户都有人踢足球、打比赛,并带动沙井其他村发展足球运动,沙井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家爱足球,人人上球场”的“足球之乡”。改革开放后,壆岗足球成了宝安的体育特色,1998年2月,经中国足协批准,壆岗社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级足球俱乐部,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拥有专用足球场的业余球队。多年来,足球队每年春节都会承办壆岗社区“新春杯”足球赛,以球赛传递奋斗精神,传播国防教育知识。2003—2007年期间,壆岗足球队创造了全国业余(丙级)足球联赛五连冠的历史性辉煌成绩,这支有着红色基因的足球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队”。沙井和新桥分设街道前,大沙井已拥有100多支自发组建的青年足球队,并于2016年被宝安区委、区政府授予“宝安足球之乡”荣誉称号。如今,沙井足球早已发展成沙井全民体育运动项目,仅壆岗社区1800多名原住民中就有近八成男性会踢球,在街道形成了浓厚的踢足球、爱足球、崇尚体育精神的良好风气。足球文化已成为壆岗人的精神信仰,社区居民人人崇尚团结、拼搏、进取的足球精神。
▲蚝壳屋(江氏大宗祠)
千年历史孕育了沙井敢闯敢拼的海洋文化、绵延千年的蚝文化、教化育人的孝文化、悠扬迷人的粤剧文化、自强不息的武术文化等,其中沙井蚝民生产习俗、沙井粤剧、华林螳螂拳等8个项目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丛书《沙井古建筑》《龙津石塔800年》等,蚝乡舞台剧三部曲《蚝美古沙井》《卢亭传说》《蚝乡记事》,以及金蚝节主题曲《千年蚝乡等你来》和微电影《蚝乡往事》,分别为蚝乡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一笔。
沙井古墟,自晋以来,沙井渐趋繁华,先是古盐场,后又成了古墟镇。天圣九年(1031年),今天的东塘曾氏从南雄迁到归德,其后今天的沙井陈氏、归德陈氏陆续从他处迁来,逐渐成为本地大姓,是沙井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聚居地形成了今天的沙井古墟。古墟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古归德盐场的衙署所在地,千年养蚝人的居住地,旧日深圳地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里古建筑类型丰富,有深圳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龙津石塔,有宗祠、家塾、庙宇以及大量的古井与古民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充分反映了深圳人生产生活的历史风貌。2020年3月沙井古墟被列为深圳市历史风貌区(第一批),古墟内现存自宋代至今历史文物点24处。近年来沙井启动古墟新生项目,对历史场域核心示范段进行保护与焕新,探索未来城市更新单元中的创新实践新模式,该项目获得2021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这是自2000年该奖设立以来深圳市项目首次获奖。
▲沙井古墟
黄舒墓,位于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是1700年前晋代移民开发深圳的历史见证,也是宝安县建县历史的见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黄舒是晋代著名的孝子,因孝而闻名于岭南。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设立,揭开宝安城市建设史序幕。黄舒的父亲黄教就是在这个时候定居今天的宝安沙井街道衙边社区,黄教夫妇后来葬在古参里山(今沙井中学)。黄舒作为深圳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岭南人文初祖”。
据说黄舒心地善良,十分懂事,尽管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但他在行孝和礼仪方面却从不懈怠。父亲亡故后,黄舒悲恸欲绝地为父亲筑坟,并在墓旁搭建简易的茅草屋居住,按孝的礼仪守孝三年。白天侍奉母亲,晚上为父亲守坟,这期间,每天只喝一碗稀饭,乡亲们给他送酒肉调养身体,都被他谢绝。后来母亲去世,他同样守孝三年。黄舒孝行传遍南海郡,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朝廷授予黄舒孝子称号。乡亲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参里,旁边的一座山也称为参里山。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参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南越志》云:邑人黄舒有孝行,如曾参,因以名。”为表彰和弘扬黄舒的孝行,新安县境内先后建了多种纪念建筑物。明万历元年(1573年),潘甲第、汪桂等在今新桥街道万丰社区大边山(《新安县志》中称邑三都大钟山)下建黄孝子祠;乾隆年间,全县黄氏族人在县城东门外建“参里祠”一座。2002年,沙井街道出资修葺黄舒墓,并立石刻碑。2005年,黄舒墓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井粤剧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根据沙井民间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会进行戏剧表演,沙井粤剧艺术因而得以流传。目前沙井粤剧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沙井粤剧兴起于明朝,一直都是推动粤剧传承发展的先行者。从全市率先成立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和建成沙井粤剧儿童剧场,到联动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推动粤剧进校园工作,到壆岗小学、蚝业小学等5家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再到连续举办多年的沙井粤剧(戏剧)节等粤剧推广新模式,沙井精心培育了2万余名青少年,为粤剧传承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沙井粤剧儿童剧场已成为深圳知名文化品牌之一,沙井粤剧娃也频频站上全国舞台,累计摘得34朵全国“小梅花”、37朵省级“小梅花”,沙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广东省戏剧之乡”。
▲沙井粤剧
游闯世界的华林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井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位于沙井街道三品文化广场,设有练功房、博物馆。冼润长师傅是沙井华林派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广东省非遗“华林派螳螂拳”第三代传承人的冼润长,生长在武术世家,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习武。华林派螳螂拳传自山东,冼润长的父亲冼应登是南传师祖李崑山的首徒,而表叔陈培则在20世纪70年代到美国波士顿开了第一家华林派武馆,如今已有20多家武馆。1977年冼润长从深圳到香港闯荡,考入邵氏电影公司,与钱小豪等武打演员同班,香港回归后就回到深圳,开启了螳螂拳的传承之路。2013年他研制出《冼润长活动拳桩》,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现已到花甲之年的冼润长为螳螂拳传承倾尽全力,他曾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自创了一套螳螂操(华林派武术操),在深圳10多所学校推广多年,大受学生欢迎。
▲沙井华林派螳螂拳
全国第一家村级足球俱乐部。沙井足球文化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香港沦陷,在港谋生的陈灿星、陈应洪等近百名深圳进步青年回到壆岗坚持抗日,自发以“足球强身,团结抗日”为理念建立起壆岗第一支足球队——抗日足球队。他们以踢足球为掩护,传递情报,团结爱国人士抗日救国。从那时起,足球运动便在壆岗兴起,家家户户都有人踢足球、打比赛,并带动沙井其他村发展足球运动,沙井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家爱足球,人人上球场”的“足球之乡”。改革开放后,壆岗足球成了宝安的体育特色,1998年2月,经中国足协批准,壆岗社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级足球俱乐部,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拥有专用足球场的业余球队。多年来,足球队每年春节都会承办壆岗社区“新春杯”足球赛,以球赛传递奋斗精神,传播国防教育知识。2003—2007年期间,壆岗足球队创造了全国业余(丙级)足球联赛五连冠的历史性辉煌成绩,这支有着红色基因的足球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队”。沙井和新桥分设街道前,大沙井已拥有100多支自发组建的青年足球队,并于2016年被宝安区委、区政府授予“宝安足球之乡”荣誉称号。如今,沙井足球早已发展成沙井全民体育运动项目,仅壆岗社区1800多名原住民中就有近八成男性会踢球,在街道形成了浓厚的踢足球、爱足球、崇尚体育精神的良好风气。足球文化已成为壆岗人的精神信仰,社区居民人人崇尚团结、拼搏、进取的足球精神。
▲2020 赛季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咸头岭遗址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