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龙岗鹤湖新居
作者:林良展 来源:《深圳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7 人已围观
鹤湖新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深圳现存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广东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深圳历史、民俗和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于1997年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年间,今梅州市梅县、五华、兴宁等客家地区的贫苦农民被清政府“招垦”,陆陆续续来到现在的深圳地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有一位名叫罗瑞凤的兴宁人,迁居龙岗圩马福头。他勤俭致富,始建罗氏住宅;经三代人的扩建,终于建成后来被誉为“客家第一围”的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龙岗罗氏祖宅。它南北宽185米,东西长109米,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79平方米,共有179个居住单位,每居1~3间。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呈方形。正面有大门3个,两侧各有1个小门。大门雄伟壮观。围墙内民居是2个“回”字相套的格局,屋宇廊院及厅、堂、房、井布局面错落有致,街巷复杂,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围墙高6米余,厚约1米,由三合土筑成,非常坚固。围墙四边角设置有高3层的歇山顶式楼阁共10处,与围墙上的“跑马廊”相连,组成防御工事,规模宏伟。正门前有宽阔的禾坪(俗称晒谷场),与禾坪相邻是一口如镜的半月形水塘,名为“月池”。月池两侧各有1株枝繁叶茂、状如伞盖的古榕树及咸丰年间的旗杆石。由正门、左右横门、天下街、祠堂、排屋、上天街、围屋组成鹤湖新居的中心建筑,围屋四周围墙开有数排“望窗”与“枪眼”以防御外扰。整个围屋有水井2口供全寨人饮用;有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
据说鹤湖新居所处的位置原来是三面环山,因周围水草丰美,有一水塘,水质清澈甘甜,经年不竭,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白鹤在此栖息、繁衍,而取名为“鹤湖山”,鹤湖新居因之得名。鹤湖新居鼎盛的时候,庞大的围屋里居住着千余罗氏子孙。鹤湖新居是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不仅是罗氏家族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深圳本土客家人勤劳勇敢、奋斗不息精神的缩影。它对于研究客家民俗、源流及其民居体现的大家族小家庭宗族制社会结构、高度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游览价值。
清康熙年间,今梅州市梅县、五华、兴宁等客家地区的贫苦农民被清政府“招垦”,陆陆续续来到现在的深圳地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有一位名叫罗瑞凤的兴宁人,迁居龙岗圩马福头。他勤俭致富,始建罗氏住宅;经三代人的扩建,终于建成后来被誉为“客家第一围”的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龙岗罗氏祖宅。它南北宽185米,东西长109米,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79平方米,共有179个居住单位,每居1~3间。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呈方形。正面有大门3个,两侧各有1个小门。大门雄伟壮观。围墙内民居是2个“回”字相套的格局,屋宇廊院及厅、堂、房、井布局面错落有致,街巷复杂,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围墙高6米余,厚约1米,由三合土筑成,非常坚固。围墙四边角设置有高3层的歇山顶式楼阁共10处,与围墙上的“跑马廊”相连,组成防御工事,规模宏伟。正门前有宽阔的禾坪(俗称晒谷场),与禾坪相邻是一口如镜的半月形水塘,名为“月池”。月池两侧各有1株枝繁叶茂、状如伞盖的古榕树及咸丰年间的旗杆石。由正门、左右横门、天下街、祠堂、排屋、上天街、围屋组成鹤湖新居的中心建筑,围屋四周围墙开有数排“望窗”与“枪眼”以防御外扰。整个围屋有水井2口供全寨人饮用;有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
▲“鹤湖新居”门额
据说鹤湖新居所处的位置原来是三面环山,因周围水草丰美,有一水塘,水质清澈甘甜,经年不竭,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白鹤在此栖息、繁衍,而取名为“鹤湖山”,鹤湖新居因之得名。鹤湖新居鼎盛的时候,庞大的围屋里居住着千余罗氏子孙。鹤湖新居是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不仅是罗氏家族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深圳本土客家人勤劳勇敢、奋斗不息精神的缩影。它对于研究客家民俗、源流及其民居体现的大家族小家庭宗族制社会结构、高度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游览价值。
很赞哦! ( )
上一篇:“将军村”:大鹏所城
下一篇:南头古城垣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