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扫码关注

观澜街道:古墟商埠·古墟街留存历史商贸印记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龙华)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1-03 人已围观

所谓“墟”,指的是一种定期市集,“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坐落于观澜河东岸的观澜古墟(当地人俗称“老街”)起源于清朝初年,兴盛于民国初年,国外商品、国内特产汇集于此,从针头线脑到日常生活用品,从丝绸布匹到农耕用具,古墟应有尽有。观澜古墟是深圳“四大名墟”之一,也是深圳现存最完整的客家风格历史街区,集居住、商业、防御功能于一体,是能够体现经济社会、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和民俗风情的代表性街区。
 
墟市贸易繁荣,一时号称“小香港”。观澜河是珠江口北部一条重要的物资运输动脉,向北流出深圳,流经东莞,下游石马河汇入东江,出狮子洋,西到广州十三行,南出珠江口到香港、澳门,是海外商品进入广东东北部内陆的必经之地,而广东北部山区的出产也经此运往香港,远销海外。正是这种枢纽地位,决定了观澜古墟的繁华。据传,当年有“大街不大,日进斗金”的民间谚语形容观澜古墟。
 
古墟内部布局清晰明确。现存碉楼 11 座,商铺 167间,澜阁(公益酒家)、客家居民楼和西洋居民楼数百栋,占地面积达 6 万多平方米。古墟中著名的“卖布街”,又叫“碎布街”,当年整条街全是进行布匹买卖的商铺,是东江流域洋布、土布的主要买卖地。广九铁路通车后,在卖布街还能买到引领时代潮流的最新、最洋气的布和最潮流的洋衣。繁多的选择极大地吸引了惠东宝甚至粤北一带的人过来买布。除此之外,新东街是当时的日用百货、水果、小吃等一条街;西门街是当时的杂货一条街;龙岗顶街遍布着大小茶馆、饭馆和客栈 …… 如今漫步在观澜古墟,还能看到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留存痕迹,当时这里一派人潮涌动的闹市景象,令人遐想。

古墟中现存众多特色历史建筑。古墟中最抢眼的是一座被人们称为“澜阁”的建筑,这是古墟地标建筑“公益酒家”。“公益酒家”始建于民国戊寅年(1938 年),占地面积约 63.24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70 平方米。由华侨陈义根据从国外带回的建筑图纸式样,在当时观澜古墟最繁华的地段历时 2 年兴建而成。其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也是从国外订购回来,花费白银 2 万两,曾经是当地最豪华的酒家、旅馆。除此之外,立新巷古炮楼,以及东门街上的文昌古炮楼,都代表着观澜归侨以及新兴工商业者对近现代观澜繁荣的贡献。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猖獗,观澜本地商人和归国华侨习惯在村里修建炮楼以保护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村里人在炮楼上站岗,一旦发现土匪迅速敲锣通知族人。日本占领香港后,大量的香港人逃回观澜。为维护村寨安全,观澜河两岸村村竖起炮楼来“镇村压寨”。古墟旁还有一座观澜古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观音庙、关帝庙和财神庙组成,是当时惠东地区最具规模的庙宇之一,至今香火不断。如今,这些在当时深圳地区可圈可点的商业留存和建筑遗址,其巍峨之势不减当年,它是观澜人智慧与财富的象征。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