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宋陈康适墓
作者:深圳百科 来源:深圳百科 责任编辑:18301271230 2023-10-13 人已围观
地名概况
宋陈康适墓占地面积89平方米,坐北朝南,为长方形土坑墓,中置棺木,周围夯土,棺木上盖十条红砂石板,上夯堆土,碑文刻“宋故监场陈公之墓”。其所处位置,2006年为配合大运新城规划,划分至龙城街道新设立的龙红格社区。该墓则仍由横岗街道荷坳社区管理。
地名沿革
因墓主为陈康适,相传为荷坳村立村之祖,故名,又称“大坟”“蚁地”。
1992年重修,2001年再修,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05年经市、区文物专家鉴定,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7月被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沿用至今。
保护级别
宋陈康适墓于2006年7月14日由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陈康适墓
社会意义
陈康适(1160—1185),讳世昌,号监场,南宋时人。因金人乱,随父自南雄珠玑巷迁入东莞归德盐场(今宝安区沙井一带),任盐场官。宋淳熙初年,陈康适转任归善(今惠阳)盐场官,遂落籍该县上淮贺村(今横岗荷坳村一带),成为上淮贺村开基始祖。该村有逾800年历史。
据《荷坳厚德堂陈氏族谱》记载,荷坳是龙岗地区现存的最早的古村落之一。陈康适之父陈孔硕(1134—1213),祖籍河南洛阳,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名弟子,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进士。因金兵之乱辗转南迁,晚年从南雄珠玑巷举家迁至东官归德盐场涌口里居住。据宋代东莞篁村白马乡李用文《正议大夫朝举公暨夫人晏氏合传》记载:“公讳孔硕,字朝举,号野望,宋学士文忠公裔孙,晦庵朱先生之高第。举进士,授正议大夫。配晏氏,慈惠谦和,封夫人。因金乱,迁广之南雄。”陈朝举有三子,长子陈康道立足沙井,次子陈康适迁至荷坳,三子陈康运别居燕川。
陈康适在荷坳立村之后,以孝诚传家,教子诗书,垦辟田园,择地筑宇,家声大振。据史书记载,他适历任盐场官期间,力行敬业,卒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元配欧氏亲葬其夫,并立碑。荷坳当地陈氏族人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陈康适去世后,出殡队伍行至墓葬地,墓穴仍在清理,离下葬时间也还有一段时间。忽遇倾盆大雨,送葬的人们都没带雨具,又来不及下葬,人们只好暂将棺木遮盖,各自回村避雨。第二天天明,人们赶到墓地,只见葬地出现一座新坟。原来,陈康适的棺木被蚂蚁搬泥掩埋了。众人见状,认为此属天意,于是就地堆成大坟。因此陈康适墓又被后人称为“蚁地”。
陈康适是目前龙岗最早见载的历史人物,更是横岗荷坳陈氏开基之祖。经市、区文物专家鉴定,陈康适墓是龙岗区目前发现的史载最早的盐官墓葬,它对研究深圳移民迁移史和墓葬结构、葬俗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据《深圳古代简史》的研究,深圳地区宋代墓葬的分布受日益发达的盐业影响,基本与盐场的分布重合。这些墓葬的主人也是与盐业生产相关的人员。归德盐场旧址附近,有一座经清代修复的宋墓,墓主即为陈朝举。
陈朝举三子及其后裔分别在燕川、荷坳、沙井创建了三大支系,后代又遍及深、港、莞等地。数百年间陈氏人才辈出,较著名的有明代中顺大夫、广西庆远知府陈琳,两科副榜陈三铭,中举授官国子监助教、升湖广归州知州的陈龙佑,武进士陈兆麟,中国最早的留德学生、牧师陈观海,清代沙井举人陈宗熙、陈景辉,还有镇威将军陈显荣等。据《荷坳厚德堂陈氏族谱》记载,现荷坳村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横岗街道的荷坳,龙城街道的格坑、沙塘围、麻地头,龙岗街道的仙人岭、车村,以及惠州市博罗县的九子塔,河源市紫金县的下石,东莞茶山镇的竹边围等地,而移居美国、东南亚地区的荷坳侨民也有千人以上。
参考资料: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 深圳市龙岗区地名志[M]. 深圳:深圳出版社,2023.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