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物遗迹 > 古代遗址 古代遗址
深圳咸头岭遗址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4 人已围观
咸头岭遗址距深圳福田区约50公里,位于距大鹏湾东岸约350米处的迭福山山脚,坐落于背倚潟湖平原的海湾第二、三级沙丘上。东南曾有几条东西流向的淡水小溪,是古船只系缆停泊之处。
咸头岭遗址体量庞大,初步估算遗址范围自东南至西北长200米,西南至东北长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埋藏深、构造复杂;地处偏远,暂时没有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威胁。这些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遗址的出土过程长达25年,前前后后经历了五次发掘。
1985年、1989年,深圳博物馆考古队对咸头岭遗址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器和白、彩陶器。随后发表《深圳市大鹏咸头岭沙丘遗址发掘简报》,认为这是一处距今大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1997年、2004年,深圳博物馆文物考古鉴定所对咸头岭遗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在对近20年来四次发掘的文化遗存进行系统分析后,李伯谦在2005年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对咸头岭遗址的年代、分期和文化源流等发表了自己的结论,断定咸头岭遗址距今约7000年。
李伯谦的观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原因在于,年代久远、叠压极深的咸头岭遗址的考古“取证”过程,有一道难以克服的硬伤:咸头岭遗址属于典型的沙丘遗址,地下沙层极富流动性,发掘时经常发生探方的坍塌,难以保证遗物出土层的准确性,扰乱地层断代。
2006年,咸头岭遗址迎来了备受中外考古界瞩目的第五次发掘。这一次,于2004年5月成立的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开创性地使用了一套针对沙丘地层的发掘流程:首先将探方挖成下窄上宽的斗形,以增加地层的稳固性;然后在沙土上喷水增强沙子的凝聚力,在所有要踩踏的地方铺上木板分散单点承受的压力;再在剖面上喷洒建筑喷胶加固表面。
这套“固沙发掘法”,完整、精确地提取了咸头岭遗址层位清晰的遗物和地层信息。后来,广东深圳咸头岭遗址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加速器质谱碳14测定,遗址最早期的下层数据为5965±40BP,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4940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测定为5973±47BP,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4990年。
中外两大权威测年机构证明了李伯谦此前的“目测”论断:咸头岭遗址的地层深处,果然沉睡着与伟大的仰韶文化同龄,距今7000年左右的深港地区史前文明。
专家鉴定认为,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期同类型遗存中,咸头岭遗址年代最早、发掘面积最大,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前后五次发掘出土的200多件石器、100多件可修复的陶器等新石器中期遗物,时间跨度近千年,可划分为三期五段。每一阶段器物丰富、特点鲜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中心聚落遗址。其为本地区距今7000至6000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和断代树立了标尺,为探索本地区古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咸头岭遗址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咸头岭遗址体量庞大,初步估算遗址范围自东南至西北长200米,西南至东北长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埋藏深、构造复杂;地处偏远,暂时没有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威胁。这些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遗址的出土过程长达25年,前前后后经历了五次发掘。
1985年、1989年,深圳博物馆考古队对咸头岭遗址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器和白、彩陶器。随后发表《深圳市大鹏咸头岭沙丘遗址发掘简报》,认为这是一处距今大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1997年、2004年,深圳博物馆文物考古鉴定所对咸头岭遗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在对近20年来四次发掘的文化遗存进行系统分析后,李伯谦在2005年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对咸头岭遗址的年代、分期和文化源流等发表了自己的结论,断定咸头岭遗址距今约7000年。
李伯谦的观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原因在于,年代久远、叠压极深的咸头岭遗址的考古“取证”过程,有一道难以克服的硬伤:咸头岭遗址属于典型的沙丘遗址,地下沙层极富流动性,发掘时经常发生探方的坍塌,难以保证遗物出土层的准确性,扰乱地层断代。
2006年,咸头岭遗址迎来了备受中外考古界瞩目的第五次发掘。这一次,于2004年5月成立的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开创性地使用了一套针对沙丘地层的发掘流程:首先将探方挖成下窄上宽的斗形,以增加地层的稳固性;然后在沙土上喷水增强沙子的凝聚力,在所有要踩踏的地方铺上木板分散单点承受的压力;再在剖面上喷洒建筑喷胶加固表面。
这套“固沙发掘法”,完整、精确地提取了咸头岭遗址层位清晰的遗物和地层信息。后来,广东深圳咸头岭遗址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加速器质谱碳14测定,遗址最早期的下层数据为5965±40BP,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4940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测定为5973±47BP,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4990年。
中外两大权威测年机构证明了李伯谦此前的“目测”论断:咸头岭遗址的地层深处,果然沉睡着与伟大的仰韶文化同龄,距今7000年左右的深港地区史前文明。
专家鉴定认为,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期同类型遗存中,咸头岭遗址年代最早、发掘面积最大,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前后五次发掘出土的200多件石器、100多件可修复的陶器等新石器中期遗物,时间跨度近千年,可划分为三期五段。每一阶段器物丰富、特点鲜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中心聚落遗址。其为本地区距今7000至6000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和断代树立了标尺,为探索本地区古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咸头岭遗址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