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深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举措

作者:高志忠.等 来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特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yezi 2023-02-07 人已围观

深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举措

(1)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系统地调查与保存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包括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状况、分布 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并通过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1

(2)在寻找传承人的基础上,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与博物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18个,“非遗”博物馆(展馆)7家。2

(3)创立深圳客家艺术节、“我们的节日:欢乐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等深圳“非遗”传播品牌项目。各区开展本土民俗活动,如盐田区的“沙头角鱼灯节”,南山区的“辞沙祭妈祖大典”“开丁节”,龙华区的“麒麟文化节”,宝安区西乡的“三月三庙会”。

(4)进行非遗展览,与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展开交流。2011年8月,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大运村中国文化活动中心组织中国传统手工艺展,国内20个“非遗”项目参展。同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首次设立“非遗”馆。

(5)非遗项目进校园及相关培训已成常态。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得到市财政及市宣传文化基金的资金支持,八年来共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超过160场次,10人以上传承培训平均每个项目10场/年。3

(6)学校建立非遗研究或传承中心。在深圳大学创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塘朗小学被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客家山歌传播基地”,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沙井荣根学校、万丰小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7)以深圳非遗为对象进行文艺创作。2016年粤剧《南海疍家人》首次在深圳亮相,疍家人不是独立的民族,却有独特的民风民俗,他们在封建社会被赶到海上,在船上、渔排上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回归土地。该剧讲述了疍家女海珠和岸上人陆瑞的曲折爱情故事,作为深圳民俗风情文化的代表 —鱼灯舞 —在该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8)出版为数不少的非遗文化书籍。如《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赤湾天后宫志》《赤湾妈祖文化》。

1.2.3.《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深圳“非遗”项目已达59个》,《深圳商报》,2017-06-09, http://szsb.sznews.com/html/2017-06/09/ content_3814659.htm。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