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城市在电影中的形象
作者:刘洪霞 来源:《深圳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20 人已围观
在《光影之城—电影中的深圳》中,深圳电影第一次得到了梳理,该书曝光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影片,材料扎实,因此显得难能可贵,它将成为未来深圳电影研究绕不过去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它的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深圳在电影中的形象,被王樽的笔梳理得丰富、多元而摇曳多姿,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1994年,王樽第一次来到深圳,巧合的是《南中国1994》也于这一年上映。这部体现时代特色、直击当时的影片,表明了来深圳寻梦的王樽与电影和城市的时间的同步性。影片中出现了深南大道的镜头. 伴随着激越的音乐,塑造出深圳时尚、感伤而狂放的形象,这一城市形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也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更为吻合。《南中国1994》是著名导演张暖忻的临终之作,但遗憾的是,这部描绘深圳生活的现实题材的作品,并不是她所有电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因为过于贴近时代,而丧失了些许的艺术性。影片高保真地留下了那个时代深圳的城市形象,传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高档酒店上海宾馆旁边依然是广袤的农田,曾经一度是“亚洲第一高楼”的地王大厦还没有竣工,一座青涩的城市正酝酿着勃勃生机,眺望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王樽对深圳这座城市最初的青涩记忆也与这部电影中的城市相互交织缠绕,难辨真假。
因为深圳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早期的反特电影中,多会出现深圳的身影与形象。表现深圳城市形象的早期反特电影,例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寂静的山林》《跟踪追击》《秘密图纸》中的深圳形象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似曾相识,又不十分真切。可是,影片《跟踪追击》中的深圳罗湖口岸桥头的五星红旗的大特写却是如此醒目,"深圳车站"的照片,也无不在诉说着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影片《秘密图纸》中的深圳没有一处完整的城市形象,而是通过旁白的叙述,来建构城市的形象. 虽然不能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形象,却也令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种城市形象的另类表现手法,丰富了城市形象的内涵与意义。反特这一题材的特殊性,与那个遥远、神秘、暗藏危机,甚至有些蛮荒的早期城市形象相得益彰,相互烘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电影为城市形象留下了最早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深圳作为港口城市,归乡题材的影片是绕不开深圳这一特殊关口的,因而深圳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电影意象。影片《钱学森》中,表现钱学森归国回来的镜头中并没有出现深圳罗湖口岸的具体场景,但是,伴随着抒情而动人的音乐,国宝级科学家的归乡以字幕的形式来呈现:1955年10月8日,深圳,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对于深圳的呈现,在影片中可以有各种表现手法,这都无可厚非。关键的是,深圳作为一个重要关口,与归乡的重大情感难解难分,它甚至成了一个情感表达与宣泄的突破口。诗人洛夫1949年去台湾,阔别家乡三十年之后,于1979年的一天抵达深圳。到达之前,他在望远镜中看到了静默的深圳,再也克制不住内心汹涌的情感,挥笔写下了诗歌《边界望乡》:“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深圳曾经悲惨的历史形象真实地表现在《天堂凹》《逃港者》《照相师》等影片中。由于当年城市经济的落后,许多深圳人通过偷渡的方式逃往香港,逃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在镜头里,深圳困惑、悲苦的历史形象在影片中得到了具体可观可感的记录。逃港的方式五花八门,在不同的影片中有不同的呈现。《天堂凹》中以挖隧道的方式逃向香港,民工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凿着隧道,希望能通向天堂般的香港;《照相师》中的逃港者希望游过深圳河踏上香港的土地,而风险与代价却是巨大的,有的逃港者为此付出了生命;《逃港者》中的男主人公相传被鲨鱼咬死。这种逃港的镜头记录了真实的历史现象。无论以何种形式逃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逃向物质富裕的幸福生活。
逃港是在迫不得已的历史情境中出现的现象,逃港并不是唯一和最佳的出路。《逃港者》中的女主人公被迫滞留在深圳,凭借改革开放的机遇,最后成为杰出的企业家。与此相对应的是,深圳快速发展的形象也同时出现在影片《天堂凹》《逃港者》《照相师》中,与深圳逃港的历史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出现在影片中。深圳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鲜活生动的快速发展的形象,是导演与剧作家尤其钟情的电影情节。其实,这些镜头表现了深圳人当时的精神面貌,也传达出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隐含着城市现代性的悄然登场。
影片《跑过罗湖桥》《过春天》展现了深圳最为日常生活的形象,仿佛这座城市棚去了最为时尚、摩登、梦幻的形象,展现出城市日常本质的一面。电影中,成千上万的跨境学童每天清晨从深圳到香港读书,夜晚再从香港回到深圳的家中。这种特殊的现象只能在深圳的通关口岸见到。这是一些拥有香港户口,却住在深圳的跨境学童,他们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香港更好的社会福利,而颇费苦心地将孩子生在香港,可是这种做法却产生了许多的连锁问题,例如,孩子的身份认同的问题,孩子的精神归属的问题,这些都是影片《跑过罗湖桥》《过春天》所致力于讨论的重点,最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背后却是对身份认同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深圳城市日常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只停留在电影银幕上,而是被寄予了更多的反思。
深圳的深南大道这一形象是许多导演的宠儿,它成为电影中的重要意象,几乎是这座城市的代表。深南大道不仅出现在电影《南中国1994》中,还出现在《花季·雨季》《天籁梦想》《打工老板》中,深南大道升华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春夏秋冬,深南大道尽收眼底。深南大道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洛杉矶的日落大道一样,成为深圳城市的形象代言人。
深圳国际化的形象被影片《一家两制》表现出来,尤其是世界之窗的主题公园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以这种微缩景观来表达城市渴望拥抱世界的愿望。到如今,深圳也的确名副其实地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把深圳塑造得仿佛天堂那么美好,它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幸福感都可以在此地拥有。然而,电影《天堂凹》却以底层打工者的故事告知大家,天堂凹才是最广大最真实的存在。表现深圳城市的影片可以关联起来进行解读,会得到更多的视角和收获。
那么,电影中的深圳通过王樽如此细致的诠释,拥有了多种清晰的形象,这些形象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座立体的城市,我们在它立体的空间中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是获得了认识城市的神秘通道。
1994年,王樽第一次来到深圳,巧合的是《南中国1994》也于这一年上映。这部体现时代特色、直击当时的影片,表明了来深圳寻梦的王樽与电影和城市的时间的同步性。影片中出现了深南大道的镜头. 伴随着激越的音乐,塑造出深圳时尚、感伤而狂放的形象,这一城市形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也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更为吻合。《南中国1994》是著名导演张暖忻的临终之作,但遗憾的是,这部描绘深圳生活的现实题材的作品,并不是她所有电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因为过于贴近时代,而丧失了些许的艺术性。影片高保真地留下了那个时代深圳的城市形象,传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高档酒店上海宾馆旁边依然是广袤的农田,曾经一度是“亚洲第一高楼”的地王大厦还没有竣工,一座青涩的城市正酝酿着勃勃生机,眺望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王樽对深圳这座城市最初的青涩记忆也与这部电影中的城市相互交织缠绕,难辨真假。
因为深圳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早期的反特电影中,多会出现深圳的身影与形象。表现深圳城市形象的早期反特电影,例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寂静的山林》《跟踪追击》《秘密图纸》中的深圳形象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似曾相识,又不十分真切。可是,影片《跟踪追击》中的深圳罗湖口岸桥头的五星红旗的大特写却是如此醒目,"深圳车站"的照片,也无不在诉说着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影片《秘密图纸》中的深圳没有一处完整的城市形象,而是通过旁白的叙述,来建构城市的形象. 虽然不能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形象,却也令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种城市形象的另类表现手法,丰富了城市形象的内涵与意义。反特这一题材的特殊性,与那个遥远、神秘、暗藏危机,甚至有些蛮荒的早期城市形象相得益彰,相互烘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电影为城市形象留下了最早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深圳作为港口城市,归乡题材的影片是绕不开深圳这一特殊关口的,因而深圳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电影意象。影片《钱学森》中,表现钱学森归国回来的镜头中并没有出现深圳罗湖口岸的具体场景,但是,伴随着抒情而动人的音乐,国宝级科学家的归乡以字幕的形式来呈现:1955年10月8日,深圳,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对于深圳的呈现,在影片中可以有各种表现手法,这都无可厚非。关键的是,深圳作为一个重要关口,与归乡的重大情感难解难分,它甚至成了一个情感表达与宣泄的突破口。诗人洛夫1949年去台湾,阔别家乡三十年之后,于1979年的一天抵达深圳。到达之前,他在望远镜中看到了静默的深圳,再也克制不住内心汹涌的情感,挥笔写下了诗歌《边界望乡》:“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深圳曾经悲惨的历史形象真实地表现在《天堂凹》《逃港者》《照相师》等影片中。由于当年城市经济的落后,许多深圳人通过偷渡的方式逃往香港,逃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在镜头里,深圳困惑、悲苦的历史形象在影片中得到了具体可观可感的记录。逃港的方式五花八门,在不同的影片中有不同的呈现。《天堂凹》中以挖隧道的方式逃向香港,民工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凿着隧道,希望能通向天堂般的香港;《照相师》中的逃港者希望游过深圳河踏上香港的土地,而风险与代价却是巨大的,有的逃港者为此付出了生命;《逃港者》中的男主人公相传被鲨鱼咬死。这种逃港的镜头记录了真实的历史现象。无论以何种形式逃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逃向物质富裕的幸福生活。
逃港是在迫不得已的历史情境中出现的现象,逃港并不是唯一和最佳的出路。《逃港者》中的女主人公被迫滞留在深圳,凭借改革开放的机遇,最后成为杰出的企业家。与此相对应的是,深圳快速发展的形象也同时出现在影片《天堂凹》《逃港者》《照相师》中,与深圳逃港的历史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出现在影片中。深圳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鲜活生动的快速发展的形象,是导演与剧作家尤其钟情的电影情节。其实,这些镜头表现了深圳人当时的精神面貌,也传达出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隐含着城市现代性的悄然登场。
影片《跑过罗湖桥》《过春天》展现了深圳最为日常生活的形象,仿佛这座城市棚去了最为时尚、摩登、梦幻的形象,展现出城市日常本质的一面。电影中,成千上万的跨境学童每天清晨从深圳到香港读书,夜晚再从香港回到深圳的家中。这种特殊的现象只能在深圳的通关口岸见到。这是一些拥有香港户口,却住在深圳的跨境学童,他们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香港更好的社会福利,而颇费苦心地将孩子生在香港,可是这种做法却产生了许多的连锁问题,例如,孩子的身份认同的问题,孩子的精神归属的问题,这些都是影片《跑过罗湖桥》《过春天》所致力于讨论的重点,最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背后却是对身份认同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深圳城市日常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只停留在电影银幕上,而是被寄予了更多的反思。
深圳的深南大道这一形象是许多导演的宠儿,它成为电影中的重要意象,几乎是这座城市的代表。深南大道不仅出现在电影《南中国1994》中,还出现在《花季·雨季》《天籁梦想》《打工老板》中,深南大道升华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春夏秋冬,深南大道尽收眼底。深南大道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洛杉矶的日落大道一样,成为深圳城市的形象代言人。
深圳国际化的形象被影片《一家两制》表现出来,尤其是世界之窗的主题公园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以这种微缩景观来表达城市渴望拥抱世界的愿望。到如今,深圳也的确名副其实地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把深圳塑造得仿佛天堂那么美好,它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幸福感都可以在此地拥有。然而,电影《天堂凹》却以底层打工者的故事告知大家,天堂凹才是最广大最真实的存在。表现深圳城市的影片可以关联起来进行解读,会得到更多的视角和收获。
那么,电影中的深圳通过王樽如此细致的诠释,拥有了多种清晰的形象,这些形象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座立体的城市,我们在它立体的空间中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是获得了认识城市的神秘通道。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