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华章从这里开始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8-15 人已围观

梦幻般的感觉,常常来自对往事的回忆。
 
记得1990年9月到宝安县委办公室报到后的第三天上午,正在请教一位同事怎么去办理户口和粮油关系,一位自称龙华镇办公室主任的人要接这位同事到龙华调研写材料。寒暄间得知,这位姓郭的主任老家也是大埔,是几年前在佛山读完中专后分配到龙华工作的。见我刚从老家调来,显得特别热情,连忙邀我到龙华走走,不容分说,拉我坐上他开来的货车。
 
从县委大院出来,过南头关不久,车从西丽的白芒边防检查站驶出,穿行在丘陵山地和刚修好的四车道柏油路上。当车子渐渐驶离阳台山山麓,进入一个到处是工地的区域时,郭主任告诉我,很快就要到龙华了。
 
陪着同事进企业调研了解情况,与镇干部交谈,特有新鲜感。最初担心的语言沟通也不成问题,因为这里大部分人讲客家语。一连几天,吃住在镇政府旁不远的春华酒楼。晚上有些空闲,还走到龙华河旁边的龙华电影院看了两场电影。当然,这个镇里建的电影院,座位数远比老家县城影剧院的多,而且场场爆满。我在这里,看到了讲着不同方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也为龙华这个地方的人气鼎盛而暗暗称奇。
 
当时,有三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谈完工作,镇里外经公司副总经理拉着我们一定要请我们吃饭,席间,还递给我一张金黄色的名片。据说,这是在香港印制的“镀金”过塑名片。当然不可能是镀的真金,但这位专门负责招商引资的镇干部告诉我,每天与外商打交道,总要想着法子让外商留下印象,他们才会有兴趣到这里投资办厂。印象更深的是当时镇里主官有句名言:请人吃饭是最划算的事,我们请10围台、100个人吃饭,只要有1个人能提供1条有价值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信息,就赚大了。龙华,我感觉到它充满豪气、充满生机。
 
沿着刚刚浇筑混凝土、尚未通车的人民路,去拜访比我早从大埔调到龙华工作的公安干警老孙,印象中那时的派出所已改为公安分局,在人民路边建起办公和宿舍合一的楼房。边喝茶边聊天时,另一位在镇政府上班的老乡忧心忡忡地说:“为了修建这5.5公里长的人民路,镇政府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何年何月才还得清啊,真担心哪天镇里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当时公职人员月工资仅几百元,这样天文数字一样的银行贷款,担心无法归还不是没有道理。敢于贷款修路的龙华也真是不简单。
 
龙华的“龙头”是什么?交谈当中会涉及这样的话题。早在1982年,龙华镇就斥资请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实地勘察,最初编制了1.2平方公里的城镇规划,接着又扩大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港资、台资厂就是冲着龙华的规划而来的。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原有规划的局限性和短板也显露出来。于是在1989年,龙华镇再投资100万元,请来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在充分讨论前两次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完善调整了构想,把城区扩大为10平方公里,并与28平方公里的村级规划配套对接,形成了38平方公里的龙华城镇规划发展框架。
 
如果说前面两点让我对龙华留下了激情燃烧、奋发有为的印象,那么他们做城镇规划表现出来的开放、超前的发展理念,给我的印象更加鲜明而震撼。
 
确实,龙华抓住了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的“龙头”——规划。规划先行,纲举目张。科学而严谨的规划,打破了原来封闭的、农耕式的镇村架构,工业区的布局更为合理,全镇的道路交通和教育、医疗、公园、广场等公共配套建设更加有章法,花园式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也走在前列。
 
蓝图与实施相随,梦想与奋斗同在。龙华的规划先导、引领作用日益彰显出来,龙华镇也就迎来了快步发展的机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