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长坑村

作者:深圳史志网 来源:深圳市史志网 责任编辑:Gangan 2022-03-22 人已围观

长坑村隶属宝安区观澜街道樟坑径社区,位于观澜街道东南面,距离办事处约3公里。村域总面积约95700平方米,东邻樟坑径上围村,南至G15沈海高速公路(福民至平湖段),西接大和村,北倚横坑村、横坑水库。该村位于深圳北部山区,村南有高山岭山,海拔高度约320米。

清朝,陈氏、房氏、万氏先祖迁入,在此建基立村而形成。陈氏先迁入长坑村,后房氏迁入,最后万氏迁入。长坑村房氏与上围村房氏是同一支系,部分房氏家族从上围村迁入下背围居住至80年代,后因下背围全部拆除开发建厂房,由此下背围村民迁入长坑村居住。陈姓祖先由江西迁至五华,清朝时从五华迁入该地建基立村。房氏由大浦银江迁入广东凤岗,再由东莞凤岗迁入该地。

该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属新安县官富司;民国时期,属宝安县第6区(1924—1932年)、第4区(193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宝安县观澜乡;1952年,属宝安县第三区;1958年,属宝安县红色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观澜人民公社;1961年,属宝安县布吉区观澜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龙华区观澜公社;1983年属宝安县观澜区;1986年,属宝安县观澜镇;1993年,属宝安区观澜镇;2004年,属宝安区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社区。

2015年末,长坑村有户籍人口150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85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年龄94岁,男性。实际在村户籍人口1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8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30人;华人华侨32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长坑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村落紧邻国道G15沈海高速,县道环观南路、乡道五和大道经过村前。2003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85年通自来水,20世纪60年代通电,1990年通电话,1996年通网路。村内建有中心公园、长坑居民活动中心、长坑图书室、长坑篮球场等文体设施。

改革开放前,村民祖祖辈辈以农业种养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甘蔗、蕃薯、豆类、蔬菜以及果树等;养殖业主要养殖鸡、鸭、猪、牛、鱼等。改革开放后开始办工厂,招商引资。2004年成立“深圳市长坑实业股份合作公司”,村现有厂房5栋,宿舍楼2栋,年收入约40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长坑村内的传统客家民居现存约40座,建于民国初年或20世纪50-70年代。旧民居一般为一进三开间,或一进两开间。主要建筑材料为砖石和三合土,内有木梁、檩子、椽子等。房顶为平脊,两面坡,青瓦覆盖。保存基本完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村中各姓家族成员相约祭祖,祭祖后家族成员聚会。房氏族人与上围村房氏一起于每年清明节在东莞排沙围房氏祠堂祭拜祖先,祭祖之后众人聚餐。

传统民俗是添丁点灯。添丁的家庭当天中午请家族的族人还有村里的老人吃饭。有男丁出生的家庭,在第二年开春农历正月十二会有添丁仪式(过程与白鸽湖村类似,详见白鸽湖村)。

传统技艺有舞麒麟(详见上围村)。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观澜人民就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农民运动,涌现出一批农运骨干,其中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国基(1897—1927),党员、农协会长,在樟坑径、君子布、章阁、白花洞等村建立农民协会,并兼任农协会长,1927年在塘厦就义;房观兴(1926—1949),班长,1949年5月在公明楼村战斗中牺牲;陈义妹(1927—1949),护士,1949年3月南下时牺牲;陈观平(1922—1947),战士,1947年在惠阳战斗中牺牲。

截止2015年末,该村暂未列入城市更新计划。

很赞哦! ( )

上一篇:下围村

下一篇:白鸽湖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