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白鸽湖村

作者:深圳史志网 来源:深圳市史志网 责任编辑:Gangan 2022-03-22 人已围观

白鸽湖村隶属宝安区观澜街道樟坑径社区,位于观澜街道东南面,距离办事处约5公里。东邻辅城坳村,南至樟坑径上围、下围村,西、北邻新田村。该村位于丘陵之间,村南边为山区,主要有牛栏窝山,海拔高度约200米。村北边为平地,中间有樟坑径河贯穿。

白鸽湖村始建于清朝,由曾氏祖先从五华迁徙此地而形成。因村前有一湖,原村地形像一只鸽子,一部分村民以养白鸽为主,而取名白鸽湖村。村内主要姓氏有曾、谢、刘、黎四姓,曾姓为第一大姓,由江西迁移至广东五华,清朝从五华迁至该地,在此建基立村,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属新安县官富司;民国时期,属宝安县第6区(1924—1932年)、第4区(193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宝安县观澜乡;1952年,属宝安县第三区;1958年,属宝安县红色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宝安县观澜人民公社;1961年,属宝安县布吉区观澜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龙华区观澜公社;1983年属宝安县观澜区;1986年,属宝安县观澜镇;1993年,属宝安区观澜镇;2004年,属宝安区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社区。

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190人,其中:男性68人,女性122人;80岁以上4人,最年长者年龄96岁,女性。实际在村户籍人口19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41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30人;华人华侨约20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村里世居村民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

改革开放前,村民祖祖辈辈以农业种养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甘蔗、蕃薯、豆类、蔬菜和果树等;养殖业主要饲养鸡、鸭、猪、牛、鱼等。2004年成立“白鸽湖股份合作公司”,现时经营以商业、工业生产和租赁业为主,年产值约40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村里交通便利,有乡道白鸽湖路、白鸽湖路南一巷、新樟路经过村前。199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91年通自来水,20世纪60年代通电,1987年通电话,1996年通网络。村里还建有篮球场、文体公园、白鸽湖老人活动中心等体育休闲设施供村民休闲娱乐。

该村现存宗祠3座,分别为曾氏宗祠、曾氏家祠和谢氏宗祠。曾氏宗祠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重修于1985年,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与下围村曾氏族人共同修建使用。宗祠内刻有楹联“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曾氏家祠是白鸽湖曾氏族人于20世纪50年代修建,90年代重修,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谢氏宗祠因年久失修已破损,不作宗祠使用。

其他传统建筑有曾氏炮楼、谢氏炮楼共2座,均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两座炮楼均呈立方体形,高约10米,建筑材料使用三合土,每层都有枪眼,枪眼用整块麻石雕凿,现都保存完好。

该村有一古墓碑——曾公墓碑,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于1993年。墓碑上刻有“南显考绍光曾公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的重阳节曾氏子孙都会去曾氏墓前拜祭,拜祭贡品主要有乳猪、纸钱,拜祭完毕再到白鸽湖的曾氏宗祠打扫卫生,后到下围村办公楼门口聚餐。族谱有《曾氏族谱》,由曾氏族人曾运发、曾柏桥于1994--1996年纂修。

该村传统民俗有“添丁点灯”。从清朝开始,生男丁的家庭第二年开春农历正月十四会有添丁仪式。早上主人家会买来红色的油灯或者火水灯点上,点灯的位置要在家中正中间或者迎着大门的方向,由添丁的家长负责点着。然后主家会在晚上邀请同村的父母或者长者到家里做客,客人会带上手礼或者红包庆贺,与主家一起谈天说地。客人告辞时,主家会带上几个“爆碌”给客人伴礼回去。主家在当年内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两天,都会把油灯或者火水灯里面的燃料加满,从早上起床起就开始点着,一直到燃料烧完为止。此添油点灯事宜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正月前为止。

技艺有舞麒麟。麒麟舞由两个青壮小伙表演,一前一后,前者腰挎麒麟头,作骑麒麟状,后者在其尾部,随着鼓声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舞动麒麟,表现麒麟喜怒哀乐的情绪。2008年樟坑径舞麒麟获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鸽湖村的代表人物有原宝安县沙井公社党委书记、罗湖区区长刘斌。1958年公社化后,刘斌任职成为宝安县沙井公社第一任党委书记,1980年特区建设之初深圳市委在大规划、大征地、大搬迁、大建设时委派刘斌担任罗湖区区长,他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任务。1983年,临危受命,创建沙头角区。

2015年末,白鸽湖村列入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已拆迁完毕。

很赞哦! ( )

上一篇:长坑村

下一篇:东渔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