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汤昌丹:开辟聚酰亚胺薄膜新天地

作者:王京生, 樊建平主编 ; 杨柳著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新材料产业卷》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2-12-26 人已围观

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既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材料,也是产业链转型升级 的重要支撑材料,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材料。聚酰亚胺薄膜与碳纤维、芳纶 纤维一起,被认为是目前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

▲汤昌丹

20 年前,汤昌丹就是瞄准这个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新材料进行产 业化攻关。如今,他创办的瑞华泰研制生产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不仅打 破了杜邦等洋品牌的垄断,而且满足了我国高铁、大飞机和 5G 通信设备 对聚酰亚胺高分子材料的新需求,实现了自主供货,开辟出国产聚酰亚胺 薄膜的一片新天地。

立志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原机械部和化工部牵头,桂林电器科学研究 院和上海合成树脂所就分别从双向拉伸法和流延法两个方向开展了对聚酰 亚胺(Polyimide 或 “PI”)材料的研发,国家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列入“火 炬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制造工艺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中国第一条聚酰亚胺双向拉伸中试线最终静静地躺在了当时承接项目的深 能源公司蛇口仓库,多年无人问津。

直到 1998 年,从机械工业部辞职下海的汤昌丹,计划投入柔性覆铜板行业,他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柔性线路板的关键瓶颈是材料,即铜箔和 聚酰亚胺薄膜均是依靠进口,并且全部是国外公司高价垄断,国内覆铜板 企业完全没有竞争力。汤昌丹翻阅了最早的报刊,也查询了聚酰亚胺相关 学术论文和专利资料,了解到如果不实现这种“卡脖子”材料的产业化, 那么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会严重受制于外国人,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出于对国产材料产业化的情怀,汤昌丹下定决心将中国第一条聚酰亚胺双 向拉伸中试生产线从深能源公司买回,从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聚酰亚胺产 业化事业。他立志要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这注定他将踏上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因为没有任何产业化经验可以借鉴,从材料配方到生产线设计,再到制造 工艺梳理和成型,全部需要他去摸索。这不仅仅是烧钱的事情,而且很可 能是一败涂地、血本无归。 汤昌丹在一位老领导的介绍下,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相识,怀着技术报国的梦想和对聚酰亚胺材料的共同看好,双方一拍即合, 决定投入到这种当时国内全靠高价进口的新材料的生产研发中去。

他回忆道:“因为优异的理化性能,聚酰亚胺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的 重要材料之一,美、日等国家因此将其列入限制出口名单中,处处卡我们 的脖子,甚至我们航天发射每成功一次,我们在国际市场能买到的聚酰亚 胺材料就少一种。我们把聚酰亚胺薄膜称为‘争气膜’,就是一定要争一 口气搞出来,让美国、日本不能再卡我们的脖子。” 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瑞华泰争取到了国家 1000mm 幅宽连续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并被列入当年的国 家专项工程,开始了在“黄金薄膜”领域的征战。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